欢迎访问:常州市武进区嘉泽中心小学网站 !今天是: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条线管理>>教学科研>>计划总结>>文章内容
2025-2026第一学期科学备课组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25-09-07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冯啸岩

嘉泽中心小学科学备课组工作计划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

一、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为根本遵循,立足小学科学学科 “探究式学习” 核心特质,围绕 “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 四大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结合学生认知规律与生活实际,优化教学策略与教研模式。注重实验教学落地、科学探究过程渗透及跨学科融合,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动手实践、理性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全面提升小学科学教学质量,为学生后续科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一)提升教学质量,落实学科要求

精准把握各年级科学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明确不同学段 “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 四大领域的教学重点,确保教学内容科学系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强化实验教学常态化实施,保证每节实验课的器材准备充分、操作规范,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理解科学原理,提升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能力,确保实验教学达成率 100%。

建立科学教学质量监测机制,通过课堂观察、实验报告评价、阶段性探究任务测评等方式,及时掌握学生知识掌握与能力发展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稳步提升教学效果。

(二)培育学生素养,发展科学能力

引导学生形成基础科学观念,通过生活化案例与探究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特性、生命现象、宇宙规律等核心知识,建立科学认知框架。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在探究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分析结果,提升逻辑推理、批判思考与创新思维水平。

提升学生探究实践能力,指导学生掌握观察、测量、实验、调查等基本探究方法,能独立或合作完成简单科学探究任务,撰写规范实验报告。

塑造学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通过科学史学习、环保主题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质疑、热爱科学的态度,增强环保意识与科技应用的责任感。

(三)促进教师成长,强化团队能力

打造专业协同的备课组团队,通过集体备课、专题研讨、经验分享等方式,实现教师间优势互补,提升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

推动教师深化课标理解与教材研究,组织课标解读培训、教材重难点研讨,帮助教师精准把握学科育人方向,优化教学方案。

提升教师实验教学与跨学科整合能力,开展实验技能培训、跨学科教学案例开发,鼓励教师将数学、工程、艺术等元素融入科学教学,拓宽教学视野。

(四)优化教研实效,解决教学难题

建立常态化教研机制,聚焦科学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如 “如何设计趣味探究活动”“怎样提升实验课效率”),开展针对性研讨,形成可落地的解决方案。

创新教研活动形式,结合学科特点开展 “探究课公开课”“实验教学观摩”“教学案例评比” 等活动,提升教研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推动教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

三、具体工作措施

(一)规范教学常规,夯实教学基础

细化教学计划制定,备课组依据课标与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共同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明确各单元教学目标、探究重点、实验内容及教学进度,确保教学有序推进。

优化集体备课流程,每周固定开展集体备课,围绕 “探究活动设计”“实验方案优化”“重难点突破策略” 三大核心议题展开研讨:先由主备教师分享教学设计初稿,再集体讨论实验器材准备、探究环节衔接、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方法,最终形成统一且具灵活性的教学方案。

加强课堂教学管理,聚焦 “探究式教学” 实施情况,通过定期听课、评课,关注教师是否有效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学生参与度是否达标,及时提出改进建议,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采用 “过程性评价 + 终结性评价” 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实验操作、探究报告、课堂发言等;终结性评价结合单元测试、期末探究任务(如 “设计简易净水器”),全面反映学生素养发展情况。

规范实验器材管理,指定专人负责实验器材的采购、整理、维护与借用,建立器材台账;课前督促教师检查器材完好度,课后指导学生整理器材,培养学生爱护实验用品的习惯。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探究实效

推广探究式教学模式,以 “问题驱动” 设计教学流程:从生活现象导入(如 “为什么树叶会变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再通过实验或调查验证假设,最后总结规律,让学生全程参与探究过程。

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结合教材内容设计生活化项目,如 “校园植物多样性调查”“家庭节水方案设计”“简易科技小制作” 等,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综合运用科学知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融入数字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微观现象(如细胞分裂)、模拟危险实验(如火山喷发),借助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等工具辅助实验教学(如测量温度变化、光强影响),丰富教学形式,突破教学难点。

加强跨学科融合教学,结合其他学科设计教学活动:如科学与数学融合,指导学生用图表分析实验数据;与艺术融合,让学生绘制 “地球公转示意图”“生命进化图谱”;与语文融合,撰写科学观察日记,拓宽学生学习维度。

(三)组织学生活动,拓展科学视野

开展校园科学实践活动,结合学期教学内容组织 “科学实验节”“科技小发明比赛”“科学观察日记评比” 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科学能力的平台;如低年级开展 “有趣的植物种植” 观察活动,高年级开展 “环保创意制作” 比赛,激发学生科学兴趣。

建立科学兴趣小组,选拔对科学感兴趣的学生组成兴趣小组,定期开展专题探究活动(如 “水的净化实验”“简易机器人搭建”“天文现象观测”),由备课组教师担任指导,培养学生的科学特长,为各级科技竞赛储备人才。

加强科学普及与宣传,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公众号等平台,分享科学小知识、科学家故事、最新科技成果,营造 “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的校园氛围;鼓励学生向家人分享科学探究成果,带动家庭科学学习氛围。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