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乡村文化场景中的语文教育新气象(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 陆志平)
江苏省语文整合教学研究所 2022-01-12
尊敬的朱主委、朱会长、完局长、梅书记,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校长,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非常感动,从进冯仲云纪念馆开始,一直感动着。冯仲云这样伟大的人物,孩子们对冯仲云的爱,每一个项目,都让我十分感动。刚才两位专家对项目进行了很好地指导,我想从语文的角度谈谈我的感受。
这个项目,是从语文做起的,但现在已经超出了语文,甚至超出了教育。我们把先进的语文教育理念和方法放在农村学校去实行,进而提高农村的语文教育质量。这与振兴乡村教育,启动学校教学改革,激发老师们的改革热情是连在一起的。这个价值已经超过了语文改革,甚至超出了振兴乡村教育。振兴乡村教育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我很感动。项目团队从语文做起,现在做成这个程度,时间不长,大家都很努力,每个项目做得都很好。下面,我就从语文角度说两点感受。
第一,这个项目让我进一步加深了、增进了对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其实大家都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民进中央主席。他是“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影响最大的教育家之一,是语文教育界的泰斗。我想,语文教育界超过叶圣陶的,现在还没有。叶圣陶先生从非常年轻的时候就投身教育,就在苏州甪直农村开展教育教学,然后投入新文化运动。他在新文化运动里成为非常杰出的大家,新文化运动贡献非常大。比如,就教育而言,他为什么要做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其实就是推进白话文,这是非常重要的推进。推进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就是要让每一个民众都能够有文化。所以,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价值就是让中国的老百姓人人有文化,民族才能振兴,教育就从这儿开始。
他做了许多事情,他的教育理想、目标、情怀,都是值得大家称道的。他修订过《十三经注疏》。可是,在教育中他推进的是白话文。自己写白话文作品,其中很多作品现还收录在中小学课本里面,比如《多收了三五斗》《稻草人》《古代英雄石像的故事》《景泰蓝的制作》《苏州园林》《记金华的双龙洞》……太多了,都是他自己写的。他还邀请很多现代作家写了许多作品充实语文课文体系。这给我们什么启发呢?要用先进的思想去教育救国,而不是简单地拿四书五经给农民的孩子读一读。他要用正确的教育思想去改变中国的语文教学,为我们的民族文化作出他毕生的贡献。
跟我们的乡村振兴项目特别有联系的是,他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就编语文课本。编的课本和以往有什么不同?不同在单元教学。在这之前,是没有单元教学的。我们现在的项目叫“单元整体教学”,就是跟着叶圣陶先生的思路走下去。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单元编写的思路:每个单元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导语,包含写作知识、文体知识。第二部分是选文,包含三到四篇课文。第三部分是语法、修辞或其他与本单元有联系的知识。第四部分是练习。他用四个字评价过去的语文教学——玄妙笼统。对于单元教学,他希望将这四个部分“打成一片”。可是一直难以达成。现在的单元整体教学,就是解决“打成一片”的问题。我记得2000年的时候,民进中央张怀西主席参加了江苏省教育厅在徐州举办的叶圣陶教育思想研讨会,我去了,当时我是教研室主任,跟张主席坐在一起。他说:“我是教政治的,你是教语文的,你说语文到底什么问题?我感觉是不是有点支离破碎啊?”我说:“您讲得太对了,就是这个问题,语文不是数学,不是物理,不是化学,不能按照知识点一个一个去教,这么教就支离破碎了。”所以,单元整体教学就是解决了“语文教学支离破碎”的问题。
叶圣陶先生对中国语文的贡献是巨大的。新中国成立的时候,1948年12月,华北人民政府就发出邀请,请叶圣陶先生到北京来编语文等科目的课本。建立新中国以后,我们要对所有人进行教育,要让大家读书。从那以后,叶圣陶先生就主持我们国家的语文课本的编写和其他各个学科课本的编写,他后来担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教育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一辈子就干教育这件事情,对中国几辈人的成长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我们大家都是读叶圣陶编的课本长大的。课本上面虽然没有写他的名字,但是很多工作都是他做的,他贡献非常大。他对语文教学,有他自己的说法,比如说大家都知道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核心的意思是要举一反三。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他认为教材“单篇短章”不行。孩子要读整本书,不读整本书不行。孩子要读整本书才能养成好习惯,不然的话一年才读了几千字,怎么行呢?我们现在新的课程标准里提到“整本书阅读”,就是叶圣陶先生说的,已经提出了几十年了。所谓整本书阅读,就是相对于“单篇短章”而言的。
再说说教学探索。现在很多老师教学,就靠老师讲。为什么要讲呢?讲的前提是学生不懂,实际有多少学生不懂呢?叶圣陶先生的观点是:学生先预习读书,课上讨论。讨论时,老师是个主持人,负责点拨指导。这个现在有多少人能接受呢?老师把知识点都讲光了!所以语文的问题除了“支离破碎”,还有个“讲听练考”。现在,语文整体教学这个项目,是以真实情境中的任务学习,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其实,叶圣陶先生早就想到了。叶圣陶先生讲的与现在改革的思想是一致的。
叶圣陶先生还有一句话,我觉得也讲得特别好,他说:“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比如说,一个语文老师自己不读书,满口脏话,怎么能当好语文老师呢?你的语言文明,你的修养,往讲台上一站,一下子就看出来了。语文老师要有语文老师的样子。
叶圣陶先生的思想确实是博大精深,而且能够常学常新。我今天参加了这个项目以后,加深了对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的一些理解和认识,希望大家都来一起学习研究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
第二,我看到了在广阔的乡村文化场景中的语文教育呈现出了一种新的气象。
语文学习,不是围绕知识点的学习,如今天一个知识点,像数学一样,一个公式,一个例题,做一次练习,参加一次考试,语文学习是不同的。语文是与人的生活紧密联系的,人每日每时的生活都离不开语文,所以学习语文也不能离开生活。而农村的语文教育,不能离开农村生活,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可大家有时会觉得,农村教育与生活有什么好研究的?我看到这16个项目,把这两者联系得都很好。
比如说,《地方红色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弘扬》这个项目,我觉得今天展示的两个环节标题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个项目:“儒将忠魂”和“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这两个标题充分说明了这个项目的巨大价值。第二个项目《地方文化场景中的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也很好,单元整体教学的特点是在真实场景中的任务学习,以大任务、大情境放在一个单元里进行教学。这个项目给我们的启发是: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有广泛的适应性,在农村也能做得很好。它在农村的文化背景中可以有新的生长。第三个项目《在乡村文化名人课程建设中提升乡村幼儿教师素养》,项目里提到三个名人: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大文豪,诗书画全才;陶行知,是能与孔夫子并行的大教育家;余光中,是著名的大诗人。这些名人,就生活在我们这个地方,我们的语文老师能不能深入地去学习,来发展我们的素养,丰厚我们的文化底蕴?这种资源不用就太可惜了。《舌尖上的家乡味道》这个项目,大家都很称赞。它是通过家乡的味道把家乡的感情联系起来。项目学校有来自全国各个地方的孩子,他们既有对自己故乡的感情,又有对常州这个第二故乡的感情。在这个项目里不光是劳动,还能学习语文。再比如说《基于乡村资源的任务型作业设计与实施》这个项目,它是面对“双减”政策,思考用新的教学方式去解决学生负担重的问题。它不是简单地减少作业,而是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和思维方式来达成目标。《打造课本百草园,开辟乡村学习新体验》这个项目,通过一个百草园把课本和乡村连起来了,项目中融合了语文、艺术、技术、科学。再比如《小楹联推动乡村新文化建设》,楹联之乡特别的有特点,项目中讲到一个名人叫赵翼,他最著名的诗是大家都知道:“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他喜欢到处挂楹联。楹联是汉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艺术形式,我们可以从楹联里学词汇、学汉字、学语法、学修辞,学对仗,还能发展辩证思维和形象思维。还有《家校协同共建“花乡”美丽校园生活》项目,展示了在美丽乡村的美丽校园里面接受美好教育的样态。《家乡戏曲的传承与创新》项目,它既是“语文的”,也是“艺术的”,更是“文化的”,针对中华优秀文化,它从一个“戏曲”切口来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很好。再比如说《美丽乡村田野上的劳动体验》项目,是在新农村背景下实施新劳动教育,提出了实践路径。《走向世界的家乡》项目,特别好,凸显了两个词:“乡村情怀”和“国际视野”,告诉孩子们虽地处乡村,但我们要放眼全球。再比如说《家乡生态园里的劳动实践》项目,展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好画面,传递出一种生态文明意识。再比如《基于乡土资源的汽车课程开发与实施》项目也非常有意思,特别是围绕项目开发的学校课程项目,校园的文化建设都很有特色。每一个地方都有独特的资源,需要我们去发现、开发,让他们成为我们的教育资源,这是我们需要去研究的事。《传承老街文化,当老街“时代新人”》,我们培养他的本土情怀不是要他回到老街去,而是要培养时代新人。《乡土文学研读:走进三河口与高晓声的小说世界》,从高晓声这儿开始,高中语文去发展孩子的阅读、表达等各种能力,培养孩子的乡土情怀。
综上所述,我所讲的内容便是两点:
第一点就是增进对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理解;
第二点就是看到了在广阔的地方文化背景中语文教育的深度局面。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