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现实的教学总是存在这样的现象:1、数学教师忽视学生的课前预习,没有体会到课前预习的意义。课堂上学生没有预习,完全跟着老师走,一味依赖教师去被动学习,只会等待老师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往往会跟不上,他们的潜力也就发挥不出来,严重影响学习的效果;2、课堂中,小学生因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开小差等一不留神,就错过的重点知识,疑点难点的讲解,而课堂教学是“现场直播”,不能重演,这样就导致学生作业不会做,知识出现遗漏。这些问题,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明显地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
面对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教师的工作已经不是简单的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容交会给学生,而是要在教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中间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及手段都是为了达到最后的目的——教会学生学习。面对这种情况,如何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如何才能将高深的理论变简单,将简单的问题变有趣?能不能利用零碎的时间短期内完成一次学习?能不能好玩点、有趣点?
而微课的出现,打破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它所展示的教学方式更直观、更高效,满足了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它的直观、有趣,更容易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真正的主人。
作为当代年轻的一线教师,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们有兴趣,更有必要学习微课知识,把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作为课题来研究。这样,不仅能提高我们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还能促进学生的数学发展。
因此,我们提出课题《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有效运用的研究》,旨在通过借助信息化环境的课堂教学流程再造,将微课有效地融入数学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概念界定
(一)关于“微课”:
微课程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 McGrew教授于1993年所提出的60秒课程。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David Penrose首次提出了“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这一概念。其核心概念是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
在国内,对于“微课”概念的界定还未能达成共识。胡铁生认为“微课”是按照课程标准及教学时间要求,以短小精悍的在线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
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将“微课”定义为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小问题的小课程,只有将视频资源与学习单、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效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微课程。
根据以上专家的观点及相关文献对微课的定义可知,微课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教学环节,而是围绕某个教学知识点进行设计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其表现形式有以下两个主要特征:1、以视频为其呈现方式。2、凸显课程的“微”。
因此在本课题中将“微课”定义为:时间在5到10分钟内,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二)关于“有效运用”:
数学学科的知识点比较清晰明确,重难点突出,每个知识点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这些特点使得“微课”更加适合于数学教学。基于微视频的数学课堂,不仅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巧妙融合,也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若将“微课”运用于课前,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翻转”,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体现了“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微课”置于课后使用则能够使得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化,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本课题针对传统数学教学的局限性,探索将“微课”融入数学课堂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同时,本课题的研究并不是将原本的教学内容简单地以微课的形式展现。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课程学习活动的设计,课程的具体实施等几个方面,结合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深入挖掘,设计出符合数学课堂的微课,以期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微课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教师而言,无疑都是一次思想改革。它促成一种自主学习模式,同时,还提供教师自我提升的机会,将微课融入数学课堂意味着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教学的准备上,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从而,最终达到高效课堂和教学相长的目标。
三、研究目标
学生方面:
1、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2、设计符合小学生心理需求的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
3、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
教师方面:
1、加深教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进一步理解;
2、提高教师将信息技术和教学资源整合的多媒体教学水平;
3、促进教师教学语言简明扼要,逻辑性强,易于理解,讲解过程流畅紧凑等教学软件的形成。
4、利于教师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和学生疑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研究内容
本次课题通过微课教学案例研究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微课:
1、微课如何为学生答疑解惑,促进学生学习新知;
2、微课如何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高效完成教学目标。
3、微课如何使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化、深刻化,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够在深刻性、灵活性、创新性等方面进一步得到培养。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有效性。
五、研究过程
研究准备阶段
1、课题选题,制定方案,确立研究人员,组织课题的申报及立项工作。
2、组建课题组,研讨制定方案。
3、课题组成员学习研究计划和有效性相关文献资料,组织开题。
研究实施阶段
1、对教师和学生展开有关微课知识了解程度的调查问卷。
2、制作不同形式微课进行教学应用,并展开研讨分析。
3、搭建课题管理网站和微课发布、在线视频、评课议课网站系统。
研究总结阶段
1、收集材料、整理材料。
2、撰写结题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六、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归纳学习有关有效教学的理论、如何微课的网页书籍等。为课题研究准备充分的专业知识基础。
2、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前后,通过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等形式,记录原始数据,为开展课题研究、评价课题研究成效提供定量分析数据。
3、案例研究法。通过微课制作,微课教学探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 。
4、叙事研究法:教师及时反思课题研究工作,形成书面材料,可以是课例的分析介绍和教学案例、教学叙事,也可以是课题研究心得体会等。
七、预期成果
1、对教师和学生展开有关微课知识了解程度的调查问卷。
2、微课发布、在线、评议课系统
3、课题管理系统
4、课题组成员研究成果集锦
5、课题研究案例集锦
6、课题结题报告
八、项目保障
1、具有开展教育科研的硬件和软件实践基础。
学校是武进区现代教育技术学校、江苏省优质学校,共有教师49人。学校校园网络基础建设良好,全校信息点达到300多个,校园网已经并入区教育局基础教育网。学校历来重视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具有三个市级教育信息技术(专项)课题研究的经历。学校科研工作出色,研究有成效。
本课题组全体研究人员具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全体研究人员有较丰富的教学与教研经验,有锲而不舍的科研精神。这些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技术的支撑。
2、具有开展教育科研的队伍基础。
本课题组的组长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挂帅,成员全部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和中小学高级、中级教师职称,多人先后承担并圆满完成市区级下达的课题研究任务,其论文多次在各类刊物必表或各类评比活动中获奖。组建由学校领导、教学教研主管、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组成的科研群体。确保课题研究得到科学、协调、顺利的实施。
3、专家培训引领、夯实理论基础。
通过邀请专家作报告、课题组会议、骨干队伍培训班、级部会议、教研组活动、教师自学等形式,开展校本培训,学习课程开发理论,拓宽眼界,提高思想,形成共识,调动全体教师开发研究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4、丰富资料设备、建立网络科研平台
配足配齐资料设备,建立网络科研平台。我校是省级优质学校,已构建了校园计算机网络,各教室均配备有多媒体教学平台,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较为完善,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完成这项研究;
5、加强科研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学校制定了课题管理、学习、研讨和激励制度,定期组织现场观摩交流活动,开展论文、课例评比,展示优秀成果和先进经验,以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并完成预期的阶段性成果。
5、提供科研经费,给予财力支持。
学校现计划投入该课题研究经费3万余元。前期调研、开题报告已投入2000余元;我校将设立专项科研经费,提供财力支持,确保研究计划顺利完成。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完全有条件在我校进行《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有效运用的研究》课题立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