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统编教材开展群文阅读的三种策略
群文阅读走过十年研究路程,现在站上了一个新的发展节点——统编语文教材在全国范围内的全面使用。
统编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部分编写的实施以及对使用统编教科书的一些教法的提倡,和群文阅读有诸多关联与相似之处;统编语文教材的使用和群文阅读的推进之间不仅不矛盾,还会互补、相撑、相互促进。
理念相通
统编语文教材和群文阅读在理念上有相通之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这是针对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阅读量小、书读得少的问题。为此,统编语文教材提出了两个重要的编写理念:
一、“三位一体”,单篇教读、多篇略读和读整本书的一体化;
二、课内阅读要向课外阅读延伸。
在阅读内容上,教材提出要坚持四个标准——经典性、时代性、文质兼美、适合教学;提出要弘扬两个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
在教材的编排上,软化了讲读课文、略读课文和其他阅读资源之间的界限,鼓励在课堂上、学校里让学生尽可能多读一些,以提高阅读量;每一册里都有“快乐读书吧”这个栏目在提倡和指导课外阅读,并且让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读单篇、读群文、读整本书拉起手来。
比如教科书里编进了童话、语言、神话、民间故事、小说等主题,在每个单元后面特别是在“快乐读书吧”里,就会引导学生读童话书、寓言书、神话书、民间故事书、读诗歌、读小说;由课内的单篇、群文阅读,引向整本书的阅读。
在学习的渠道上,新教材提出两个延伸,一是课堂阅读向课外阅读的延伸,二是语文学习向生活的延伸。这说明当下的阅读已经不是局限于教科书和课堂的阅读,而应是课上、校内、家庭、社会联起手来的大阅读;当下的语文也应该是无时不有的大语文,是包括教科书学习、整本书阅读、语文实践活动和学生日常语文生活相结合的丰富语文生活,生活有多广阔,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天地就有多广阔。
这些理念和群文阅读是相通、一致的。
文篇组织相似
统编语文教材的课文类型主要有讲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到了中年级以上,习作单元、习作例文里的课文都是分单元、成组的编排,一个单元的课文本身就是一组群文。
把几篇课文组成一个单元,是有依据、有理据的。最多的是根据人文主题加一个语文要素的双线组元编排,我们称为普通单元或者一般单元。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几种情况:
1阅读策略单元
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年级有一个,分别是预测、提问、提高阅读速度和有目的的阅读。阅读策略单元的文本组合依据是什么?就是聚焦在阅读的策略上。
2习作单元
从三年级上册到六年级下册共有8个,分别是:观察,想象,把一件事的过程写清楚,写景物,写说明文,用上一些基本的方法写人,围绕中心来写,表达真情实感。
设置习作单元是为了解决之前教科书里读写失衡的问题,除了习作单元的设置,统编语文教材在编写时还采取了打组合拳的办法,增加课后语言文字运用的练习,在“语文园地”里设立日积月累、字词句运用(高年段叫词句段的运用)栏目,增编了配合课文、联系生活的“小练笔”,等等。
不管是阅读策略单元还是习作单元,都希望老师们在教法上要区别于一般单元,不要走教一般单元课文的老路,在分析课文内容,分析体会、思想、感情等方面下功夫,而是要在用这两种单元的课文做指导阅读时,聚焦阅读策略的习得和习作训练点的领悟和运用。
教这样的单元,也注意不要把阅读策略和习作训练点当成知识来教,否则学生记住的只是知识,不会运用。
3文体单元
从中年级开始,统编语文教材设了不少的文体单元,包括童话单元、寓言单元、民间故事单元、神话单元、诗歌单元、小说单元、说明文单元等等。教这样的单元,要引导学生领悟这一类文本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体意识,知道这类文体和其他题材文章的区别。但不要系统地讲文体知识。
4思维单元
比如五年级下册的“思维的火花”,这个单元通过阅读小古文《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等,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在课文教学中,要了解人物思维发展变化的过程,学习思考问题的方法。
这种组文成群的角度和方式在群文阅读中也经常使用。当然,组文成群的角度、方式还可以拓宽,如可以有作家单元、传统文化经典单元、跨媒介单元、非连续性文本单元、革命传统作品单元(比如把毛主席诗词和革命烈士诗放在一起)、科普作品单元,等等。
微观一点的群文阅读,例如以诗歌里的意象为点来组诗成群,我们就研究诗歌里的意象,它对表达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作用;在儿童故事、在童话里经常用到的反复手法,也可以作为一个点来组文成群,让孩子领悟、理解反复的写法并且尝试运用。
教学方法的互鉴
此次统编语文教材明确提出提倡用“1+X”的教学方法。这并非新东西,上世纪70年代末,北京名师霍懋征就开始进行“一篇带多篇”的教学实验,一学期里让孩子学了95篇课文。那时的教科书里一册只有30篇课文,霍老师的阅读量三倍于教科书,教学效果非常好。叶圣陶先生在几十年前谈语文教学时也讲过类似的问题:在谈精读和略读之间的关系时,他提出精读是准备,略读是运用;单篇的讲读是基础,是孩子运用的一个准备。
统编语文教材是以语文要素为重点,引导学生读。我们现在提倡“1+X”的教学,1指讲读课文,X指一篇或者多篇略读课文,二者捆绑着来进行教学。
讲读教学可以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精髓,领悟语文要素,揣摩文本的语言和写法。因为小学生年龄尚小,靠学生自己摸索难以理解透彻,也难以形成比较强的阅读能力,要实现培养孩子阅读理解能力的目标,使提取信息的能力逐步发展为能够对文本、对词句段作出解释的能力,再提升到整体把握乃至对文本作出评价、读出自己个人感受的能力,只靠学生自己多读而放弃老师的指导,学习效果会差很多。所以我们在提倡多读的同时,不排除、不否定单篇教读,正如温儒敏教授在讲话中所提到的“单篇教学与群文教学并行”,二者都不可偏废。
在群文阅读的教学中,我们要有单篇教读的因素,即便是在整组平行文本的阅读中,也要有主有次,拿出一篇来做稍微详细的指导;在这个基础上,再根据话题或者语文要素来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教师比较详细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得法。
从全国范围来看,现在的讲读教学还存在不小的问题。除了分析课文内容的问题比较细碎、问题提得多、老师讲得多等老问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还生发出一些新问题。统编语文教材主张多学少教、多读少问、一课一得,群文阅读也主张少讲、重在比较阅读,引导学生读、思、易用,重视自得自负和合作探究,这个方向是正确的。
利用统编教材开展群文阅读,可以有三种处理方法。
第一,按照教材教,按照教材里的编排讲读一篇、略读一篇或者多篇,把讲读和略读搭配起来。这是最简单的。
第二,把教材里的一组课文看做平行的多个文本,也就是看成一种群文,部分讲读和略读。但是在指导时,打头的一篇要教得细一点,以这篇课文为例,教给学生领悟语文要素,教给阅读的方法,使学生对训练的重点有所领悟。再带着本单元的任务进行泛读,迁移运用。
第三,依照教材某一单元的文章加以改造,把这些文本聚焦到某个点上。这个点可能是人文主题,可能是方法策略,可能是读写训练,可能是某一议题,可能是某个语言训练,某个思维训练,总之,抓住聚焦到一个点上进行比较阅读,探究异同,使学生读有所获。
从理念、文本组织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我们能看到,群文阅读和教材的编排、和我们对教学的期望是一致、吻合的。下面是我对群文阅读的研究和实践引申出的几点建议。
丰富群文阅读的资源
教材里的文本是重要的群文阅读基础资源,但量还很不足。我们鼓励和支持老师在用好教材文本资源的基础上,教材进行改组、增组甚至重组。
之前我看过一个人教版语文教材的教学实例。人教版高年级有古诗三首,都是关于思乡之情的。把三首古诗组合在一起,从文体看它们都是古诗,从人文主题看都是思乡的,所以它是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双结合。
有老师在处理古诗三首的教学时进行了改组,去掉一首,又增加了一首现代诗,余光中的《乡愁》。改动不算大,但效果很好,它使这一组诗歌教学的人文主题得到升华,由思乡升华到爱国;也使语文要素变得更加鲜明,诗歌的意象在表达情感上更加突出。
所以适当地对教材进行改组、重组,能够提升教学的质和量。
广开思路,灵活多样
在组文成群时,我们要想明白:为什么把这几篇而不是另外几篇组合在一起?理据是什么?通过比较阅读有什么值得研究的问题、议题?通过教学能不能达到提高学生的阅读力、发展学生思维的双赢效果?
我们希望在群文阅读中,通过比较阅读来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和系统化思维;在研究性的阅读中培养学生审辩式思维和创新思维。我们还希望在今后的群文研究和教学中,集思广益,多开发一些群文组合的角度和方式。
比如可以从生活中提炼主题来组文成群,像童年、成长这一类和孩子的生活、年龄特征相关的主题。还可以从话题的角度来组文成群,如祖国我爱你,夸夸身边的传统文化等等。
阅读材料多媒介、多形式
我们不仅要选连续性文本,比如文学的,还要选非连续性文本,选图文互补的文本,特别是在低中年级可以多开发图文互补的文本。我们不仅有纸介质的文本,还可以有图像化的文本,比如影视。像《狼牙山五壮士》,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读“五壮士跳崖”部分时,插入电影片段,做到阅读的图像化,起到图文互补作用。我们还可以由群文阅读发展到群书阅读,特别是绘本、图画书的阅读。
我们还要尝试开发大阅读的课程,这里面的关键词是整合、跨界、研究性学习。参考高中课标提出的学习任务群,今后的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就是按照任务群来编写,18个学习任务群,每一个都是一个研究专题。
在统编教材现有的综合性学习基础上,再往前走一步,体现任务驱动的研究性学习,把信息检索、群文阅读、跨学科的读、调查访问、实地考察以及用语文的方式呈现学习成果,把它们加以整合,把阅读、研究、体验、实践、成果表达结合起来。比如“寻找新时代的好少年”就是一个主题,一个研究的课题;再比如“我为家乡的发展献良策”,就可以成为一个多媒介、多形式文本的群文阅读,再向前发展一步就可能成为一个研究性的阅读。通过这样的研究性学习,不仅能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而且培养出好的思想、好的品德。
所以语文教育里立德树人这根弦一定要重视。语文教学的育人是熏陶感染、润物无声,是用语文的方式来育人,简单来说就是用文本里的语言文字来感染人、打动人,用语言文字里的真情来震撼人,入木三分、滴水穿石、抓铁留痕;更要让我们的语文学习更好地对接生活,对接过去、现在和未来,让我们的语文学习,走出教室、冲出校门,融入自然和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做人。
关于这一点,我们也能从国外的教育中受到启发。美国有三个高中学生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为时一年的课题研究,“寻找历史中鲜为人知的英雄”。三个女生用一年的时间跑图书馆、博物馆,查阅各地二战纪念碑上的死亡名单,最后在网上发现了一条线索:一位名叫艾琳娜森德勒的女性,在二战期间救了2500名犹太人的孩子。
经历重重波折,学生们终于查清了事件始末,甚至在某所养老院里找到了当事人。由于她们的发现,这位默默无闻的老人变成了英雄,不但受到总统和夫人的接见,获得两次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受到许多官方媒体的关注,三位高中生还将她的事迹改编为话剧。
所以我们的语文学习应该把眼界放得更宽,放眼四周,放眼自然和社会,去发现值得研究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把阅读、体验、实践和表达融合起来。这不仅是语文学习,更是人生的实践,使学生真正能够成为一个健康、正直的人!
(作者系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专家组核心成员。本文根据崔峦老师在第九届儿童阅读与创意教学观摩研讨会上的报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