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杨院长那样读统编教科书
——杨九俊院长在江苏省第十六届名校名师小学语文主题观摩活动中的报告
笔者语:统编教科书时代,如何读教科书,杨九俊院长给广大小学语文老师带来了一场及时雨般的示范和引领。聆听着杨院长质朴通透而又极富理论深度和实操策略的主题报告,钦服于杨院长高屋建瓴的大视野、海纳百川的大胸襟、纵横捭阖的大格局。杨院长那娓娓道来又夹杂着浓浓乡音的话语亲切、悦耳、悦心,似阵阵清风拂去了心头的迷雾,又似汩汩甘泉滋润了芜杂的荒野。杨院长那遵从语文本质规律的求真精神,不唯本、不盲从的辩证思维、批判态度和独立精神为每位老师树立了如何做真学问、如何做求真人的标杆。备课是上课的前提,读教科书是备课的前提,如何读教科书,杨院长从“读全套书”、“读大单元”、“读课文”三个视角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逻辑顺序给大家做了详细的解读和示范,按照杨院长的报告及笔者的理解现梳理如下:
一、读全套书、全册书
读统编教科书,首先要读整套书、全册书,领会编者的基本理念,把握教科书的编写体系,吸收教科书中所体现的语文课改的前瞻性思想和成果。读统编教科书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人文主题怎样指向儿童精神的成长。学生的精神成长是语文教学根本的价值取向,是母语课程的第一位任务,这是毋庸置疑的。语言是精神的家园,学生学习语文首先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根,从母语学习中烙下民族精神的印记。可以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向度对人文主题进行梳理,特别是同一人文主题在不同册次中重复出现的深化点。人文主题具有政治性、道德性以及反映事物本质规律的求真性,对传承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道德品质、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重视“语文要素”的当下依然不能淡化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在教学中要兼顾、要融合、要统一,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关注语文必备知识、语文关键能力是如何布局的。统编教科书“语文要素”的提出暗合了当下核心素养(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关键能力”这一显性维度的要求。要重视语文要素的序列安排和梯度提升,特别是显性的重要的语文关键能力呈现怎样的序列。教学中要把握好教学重点,落实语文要素,但也不要囿于“双线组元”。有的语文要素覆盖不了整个单元,如古诗词的安排基本上与单元语文要素无关;有的单元没有人文主题(没有人文主题不等于没有人文教育、人文内涵),如阅读策略单元、习作单元等特殊单元。语文要素中的关键能力应该是贯穿于学生六年的语文学习全过程,只是在本单元重点突出了某一方面而已,不代表在其它单元课文的学习中就完全不要,同时某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不仅仅是本单元学习,应该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迁移、运用、巩固、提升。语文要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习得语文学习的策略方法,同时语文要素的落实不能脱离了对具体课文的理解而机械操练,杜绝“两张皮”现象。3.关注“读”和“写”的体系怎么建构的。一是精读、略读、课外阅读(快乐读书吧)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的建构,温儒敏老师说“读书为要”,统编教科书十分重视“读”,“课文”“阅读链接”“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我爱阅读”“快乐读书吧”,体现了温儒敏教授讲的“读书为要”。需要提醒的是放假前就应该布置学生提前阅读下学期“快乐读书吧”要求读的整本书内容。提倡开学时结合本学期学习内容布置一定的“长线作业”,注意提前积累,不要等到教时短时无法完成。二是“读”和“写”是怎么融通的,特别是习作单元如何看待和教学,需要提醒的是“读”和“写”不可分割,“写”是从“读”中生长出来的。4.关注学生积极的语文实践学习活动主线是如何安排的。统编教科书倡导让儿童动起来,让儿童全身心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来,在实践中提升能力、提升素养。要关注教科书在落实语文实践活动的排列顺序、前后关联,如何体现从扶到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时要树立几个观念:(1)树立椭圆形思维观。课堂应该是椭圆形结构,从一点出发,又回到原点,课堂是流动的、发展的、提升的,教师要善于带领学生在文本中多走几个来回,每一次回到原点,但学生的认知结构已经较原来提升了、升华了,这个过程是拾级而上、螺旋上升的过程。(2)树立参与者知识观。课改强调学习者在参与中建构,教学中避免惰性知识取向的机械学习,努力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和情境,让学生深度卷入,在全身心参与中形成积极语用知识,提升语言运用经验。(3)树立强化归纳思维观。演绎思维是从一般定义和概念出发,进行具体陈述和扩展的过程。归纳思维是从感性材料提取、总结,得出一般性经验方法的过程。语文教学应该是归纳与演绎的相互激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具体的课文语料中梳理归纳阅读与表达的方法策略,再通过各种拓展应用中进行具体而有个性化的演绎,再归纳形成个体语言运用的经验,如此螺旋上升。归纳梳理的过程就是结构化建构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形成认知图式的过程。
二、读大单元
统编教科书更强调了单元的系统性、整合性,备课首先要备大单元、读大单元。读大单元要注意以下几点:1.首先要建立一个单元的大图景。如同一个主题可以怎样表达,三上第一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写校园生活的:《大青树下的小学》是写一天里的校园生活,《不懂就要问》是写课堂学习的情景,《花的学校》是写课外生活的。这样学生就知道写校园生活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写。五上第一单元人文主题是“一花一鸟总关情”,其实这里面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是融为一体的,即借助花鸟等具体事物来抒发感情。《白鹭》是审美的,《落花生》是寓理的,《桂花雨》是抒情的。三篇精读课文不同的角度和类型,避免了同质化,教学时要跳出单篇,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赏析阅读,从而让学生建立一个丰富的单元大图景。2.其次要理清、处理好单元内部不同板块的关系。统编教科书要整合教、融通教,“口语交际”“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词句段运用”“习作”等板块内容可以在课文学习时渗透的,要在教课文时解决。特别是“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的内容应结合课文学习组织学生适时交流、无痕渗透;“日积月累”的内容往往契合人文主题,应在学习具体课文时相机补充链接;“词句段运用”往往出自课文,应在精读课文时落实;“习作”中的一些要求可在随文练笔、小作文中提前落实。略读课文的基本地位是精读方法学习后的在老师引导下的实践运用,一般按标题下的“学习提示”开展学习活动,但若有价值的,可局部提升为精讲也未尝不可。毕竟精读、略读只是编者的一个价值判断,不是一成不变的,以往人教版中的精读课文,到了统编版里成了略读课文的现象就说明了这一点。 3.再者可以尝试进行大单元整合教学。统编教科书的单元编排体系对实施大单元整合教学提出了挑战,但部分单元可突破尝试进行大单元整合教学。如五上第八单元是围绕“读书”来编排的。可设计三个主题任务,解决三个问题,即:“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将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和“语文园地”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实施,再开展两个实践活动:一是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好书推荐,二是开一个班级读书交流会。这样打通整合教会比一篇一篇按顺序教过去更实在,学生所得会更多。
三、读课文
统编教科书很多文章是新编选的,对师生来说因陌生而难读,同时统编教科书经典文章多,名家名篇多,读起来存在一定难度。读懂课文对每一位老师来说是一个艰巨的挑战。如何读懂课文呢?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树立“大文体”意识。这里的“大文体”是指四个方面的文体意识:一是文类文体(按文章功能和传统体裁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实用类文体,包括说明文、应用文、新闻、非连续文本等;二是思辨类文体,包括说理文、议论文等;三是文学类文体,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二是语体文体(不同国家、民族的语言反映的不同风格,如西方的直白抒情传统和中国的含蓄抒情传统。特别要关注中国古诗词中的情志为本、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超然象外、象外之意等审美思维和审美传统,这样才能深刻理解五上《山居秋暝》中的山林月泉意象和句式倒置现象、《少年中国说》中“红日”“潜龙”“乳虎”“鹰隼”等一系列意象)。三是主体文体(文章是作者情感的投射,要关注作者本身的个性融入文章而形成的具有鲜明风格的文章体式,如鲁迅在当时社会背景下那种复杂的、深刻的、欲言又止又不得不说的回环曲折的话语体式)。四是时代文体(文章合为时而著,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时代风格。如李白《将进酒》中“黄河之水天上来”迸涌的汪洋恣意的盛唐气象)。读课文时要把四种文体融在一起去看待,眼光透射文本的时候要从以上四个方面去进行文本解读,要树立“大文体”意识但也不要拘泥于文体,不要唯文体,要带着知识积累、审美经验来读。2.关注三个维度。英国诗人艾略特在《什么是经典作品》中写道,“假如我们能找到这样一个词,它能最充分地表现我所说的‘经典’的含义,那就是成熟……经典作品只可能出现在文明成熟的时候,语言及文学成熟的时候;它一定是成熟心智的产物。赋予作品以普遍性的正是那个文明,那种语言的重要,以及那个诗人自身的广博的心智。”艾略特用来定义经典的“成熟”指文明的成熟、心智的成熟、语言的成熟。目前老师们对作家心智的成熟、对作家如何研构文章关注不够,要从心智的角度来理解文本,做到将文本解读到“通体透明、形神兼备”的程度。如六上《好的故事》可以站在鲁迅心智的角度把握四重回环(昏沉的夜——《初学记》——美丽、幽雅、有趣的梦——一天云锦),最终锁定“云锦”这一核心意象来解读作者的“好梦”。3.把握三个层次。读课文要经历“初识整体——局部分解——整体升华”三个层次。目前来看,回归“整体升华”做得不到位。4.关注文本独特的价值。如五上《落花生》的独特价值在于作者许地山、“落花生”这一意象与文章文风三者浑然一体、朴实无华,这是这篇课文的经典之处,是需要引导学生细细体会的。再如六上《少年闰土》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夹叙夹议”应该是课文的独特价值。又如五上《慈母情深》六处“反复”手法表达效果的揣摩体会应是课文的独特价值和教学着力点。5.找准文章思路与教学思路的契合点。如四上《牛和鹅》抓住“完全两样”即:开始“我”对牛和鹅的态度“完全两样”、中间金奎叔和“我”对鹅的态度“完全两样”,最后“我”现在对牛和鹅的态度与开始“完全两样”。抓住“完全两样”,这一文章思路,教学便会化繁为简,主线分明,实现长文短教。6.关注课文系统的完整性。不仅读课文本身,还要读插图、注释、链接资料、助学系统等,把握课文系统的完整性,从而实现完全读懂统编教科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