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
道德与法治(思品)教研组总结
我们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教研组虽然是一个小学科教研组,但却是一个人员众多,力量强大的教研组,我们组内的大部分人员是班主任,担任语文、数学等主课的教学,因此教研活动的时间相对是比较紧张,但我们还是以区教研室思路为指导,在教导处的直接领导下,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制度和要求,根据学期初的教学工作计划,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研活动,深入学习和贯彻《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以教带研,以研促教,顺利而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教育教学任务。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更新理念
1、认真研读教材,尤其是新的《道德与法治》教材,组织教师针对新课程标准各阶段目标和各学段现行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专题性研究,并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安排组内成员去参加《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培训,吸收先进的理念和知识,丰富组内成员的内涵。
2、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使每位教师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基本理念、性质、特点、目标、内容、原则、教学评价等。
二、钻研教材,因材施教
教研工作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重视学生的成长规律。深入课堂、围绕质量、潜心研究是教研立足的根本。所以,我们认真执行学校课程计划,加强教育教学管理,规范德法课程教学工作,努力提高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学质量。
我们在期初制定好学期工作计划,平时经常对照检查,切实加强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教研组建设,以点带面,提高面上的课堂教学质量。我们组健全备课、听课、评课制度。在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注重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育人因素,充分发挥学科本身的德育功能。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结合实际,自然得体,力求渗透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体现出学科的渗透魅力,并能适时地延伸课堂的时间空间,开发课程资源,大胆对教材进行取舍,提高渗透效应。由于教研组的老师既要上语文课、做班主任,又要承担本学科的教学,任务繁重,因此,我们依靠集体的力量开展工作,利用教研活动时间进行合作备课。
三、教研展示,提高实效。
仅仅局限于理论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实践的课堂教学也是空洞的。我们认真学习了课改的相关精神,积极参加区内外和片内教研活动,听课评课,学习研讨其他学校优秀的德法课教学设计,观摩录象课,取长补短,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教研组安排了张红波校长和高斐老师进行了示范课教学。张红波校长执教的是《办一张自己的报纸》一课,高斐老师执教了《传统游戏》一课。通过教材解读、微课录制再到成熟的整堂课展示,组内老师群策群力,使得课堂更加完善。在教研活动中,组内老师积极参与听课、评课环节,努力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通过这样的活动,由校长带头、教研组长配合,促使德法组内的全体成员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四、存在的不足与改进的方向。
不足:回顾过去,有成功的喜悦,也有深深的遗憾,因为我们德法教研组成员都是兼职人员,活动次数相对较少,再加上成员老龄化,因此在荣誉的获得方面十分欠缺。
努力方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教研组将积极参与上级组织的各项活动,进一步加强示范和研讨活动,将学科知识与班队活动、综合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起到更好的教育,使德法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