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019年第二学期数学课程第十册教学计划
(教师)
课程类型 |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其他□ | ||||||
主讲教师 |
|
授课对象 |
| ||||
本年段 课程目标 |
1.知识技能方面 (1)会解一些简易方程,会列方程解答相关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和思想;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加深对自然数的特征和相互关系的理解;体会数概念的进一步扩展,丰富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 (2)认识圆的特征,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进一步积累图形和几何的学习经验,获得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初步掌握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方法和特点,能按要求完成相关的折线统计图,能对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数据及其变化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 2.数学思考方面 (1)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其价值,培养符号意识,感受方程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2)进一步感知自然数的基本特征,加深对自然数相互关系的理解,增强数感。 (3)体会有序思考的意义和价值,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4)主动进行观察和操作、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培养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5)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感受平面图形的关联,发展空间观念。 (6)进一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问题解决方面 (1)尝试从数量的多少及其关系、物体的形状及其变化等角度,提出和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进一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锻炼实践能力。 (2)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体会其特点和价值。 (3)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关联,培养根据实际问题特点选择相应策略的能力。 (4)学会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身的思考,进一步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 (5)有条理的表达思考的大致过程和结果,进一步增强主动评价和反思的意识。 4.情感态度方面 (1)能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体会数学思考的条理性和严谨性,感受数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初步了解数学的特点和价值,不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4)参与实际调查,进一步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背景,体会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逐步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以及认真严谨的品质。 | ||||||
课程内容 |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材下册共安排了八个单元,分四个领域编排教学内容。 1.“数与代数”领域 “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安排5个单元,包括“简易方程”、“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的策略”。 (1)“简易方程”:以应用等式性质解方程为主,启发学生依据方程特点灵活思考。 (2)“因数与倍数”:突出知识发生发展的基本线索,突出相关知识方法的逻辑关联。 (3)“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侧重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4)“分数加法和减法”: 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分数加减式题的计算。 (5)“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经验,感受转化策略的意义和价值。 2.“图形与几何”领域 “图形与几何”领域安排了“圆”,教学圆的形状特征、圆的周长与面积。 3.“统计与概率”领域 “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折线统计图”。 学会根据问题背景和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呈现方式以及通过不同角度的数据分析获得更多有意义的结论,从而不断加深对统计活动过程的理解,逐步增强数据分析观念。 4.“综合与实践”领域 “综合与实践”领域一共安排了2次活动,包括:“蒜叶的生长”和“球的反弹高度”。 着力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总结活动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帮助他们积累活动经验、提升认识水平。 | ||||||
学情分析 |
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自主探讨。但有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本学期重点抓好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学,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进入最佳学习的状态。 | ||||||
本学期 研究专题 |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 | ||||||
实施策略 |
1.认真学习、吃透新教材,领会新《课程标准》精神,精心备课。 2.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1)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 (2)处理好基本训练与创造性思维发展及后继学习的关系。 3.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作学习能力。 (1)培养学生肯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科学态度。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 4.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1)体现“创设情境——经历探索——交流体验、感悟——评价反思——应用拓展”的基本过程。 (2)在日常的数学活动中注意小课题研究和实习作业等实践活动,对这方面的内容不但不能随意删减,而且要加强这方面内容安排的密度和强度。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 (1)驾驭教材,把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要求,开展教学活动。 (2)加强学法指导,通过探究、交流、指导、反馈、总结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 6.改进教学评估方法。 (1)教学评估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察; (2)知识和技能的评估,试题类型要多样化; (3)评价应体现激励的作用。 | ||||||
教学进度安排 | |||||||
教学内容 |
课时安排 |
教学时间 (日期) |
教学目标 | ||||
简易方程 |
等式和方程 |
1 |
第一周2.18~2.22 |
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 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教学重点:认识方程的意义,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 量关系。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实际问题,会列方程 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 |||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 |
1 | ||||||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2) |
1 | ||||||
简易方程 |
1 | ||||||
列方程解简单的实际问题 |
1 | ||||||
列方程解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
1 | ||||||
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练习 |
1 | ||||||
列方程解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
1 | ||||||
列方程解三步计算实际问题 |
1 | ||||||
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练习 |
1 | ||||||
简易方程整理与练习(1) |
1 | ||||||
简易方程整理与练习(2) |
1 | ||||||
折线统计图 |
折线统计图 |
1 |
第二周 2.25.5~3.1 |
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看懂折线图中的数据内容并利用数据进行简单分析;能在方格纸上画折线表示数据及其变化态势。 | |||
复式折线统计图 |
1 | ||||||
折线统计图练习 |
1 | ||||||
蒜叶的生长 |
1 | ||||||
因数和倍数 |
因数和倍数 |
1 |
第三周~第五周 3.4~3.22 |
利用乘法算式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并掌握自然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在因数和倍数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求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掌握5、2、3的倍数的特征;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意义,能够根据概念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在认识质数与合数的基础上,认识质因数并学会分解质因数。 | |||
2和5的倍数的特征 |
1 | ||||||
3的倍数的特征 |
1 | ||||||
因数和倍数练习 |
1 | ||||||
质数和合数 |
1 | ||||||
分解质因数 |
1 | ||||||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
1 | ||||||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练习 |
1 | ||||||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
1 | ||||||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练习 |
1 | ||||||
因数和倍数的整理与练习(1) |
1 | ||||||
因数和倍数的整理与练习(2) |
1 | ||||||
和与积的奇偶性 |
1 | ||||||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
分数的意义 |
1 |
第六周~第九周 3..25~4..19 |
在直观认识分数的基础上形成分数的概念,利用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或者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在分数与除法之间建立联系,实现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利用分数单位,从真分数推理出假分数,联系整数或带分数感受假分数的数值;理解分数性质的内容,并且和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建立对应关系;应用分数性质进行分数大小比较以及约分和通分。 | |||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
1 | ||||||
简单的分数实际问题 |
1 | ||||||
分数的意义练习 |
1 | ||||||
真分数和假分数 |
1 | ||||||
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
1 | ||||||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
1 | ||||||
分数的基本性质 |
1 | ||||||
约分 |
1 | ||||||
分数基本性质和约分练习 |
1 | ||||||
教学进度安排 | ||||
教学内容 |
课时安排 |
教学时间 (日期) |
教学目标 | |
|
通分 |
1 |
|
|
分数的大小比较 |
1 | |||
通分和分数大小比较练习 |
1 | |||
分数意义的整理与练习 |
1 | |||
分数基本性质的整理与练习 |
1 | |||
球的反弹高度 |
1 | |||
分数加法和减法 |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
1 |
第十周~第十一周 4.22~5.3 |
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能正确、合理地应用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知识,灵活开展计算活动,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分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
1 | |||
分数加、减法练习 |
1 | |||
分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练习 |
1 | |||
圆
|
圆的认识 |
1 |
第十二周~第十四周 5.6~5.24 |
通过认识圆的各种活动,逐渐形成圆的概念,体会圆的特征;通过操作活动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得出圆周长的计算方法;通过图形的等积变换,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利用公式求圆的周长和面积。 |
圆的认识练习 |
1 | |||
认识扇形 |
1 | |||
圆的周长 |
1 | |||
圆的周长公式应用 |
1 | |||
圆的面积 |
1 | |||
圆的面积计算 |
1 | |||
圆的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 |
1 | |||
圆的计算练习 |
1 | |||
圆的整理与练习(1) |
1 | |||
圆的整理与练习(2) |
1 | |||
解决问题策略
|
解决问题的策略(1) |
1 |
第十五周5.27~5.31 |
利用图形的转化,联系曾经学过的转化活动,感悟转化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策略并实际应用。 |
解决问题的策略(2) |
1 | |||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 |
1 | |||
整理与复习 |
方程的整理与复习 |
1 |
第十六周~第十八周 6.3~6.21 |
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
因数、倍数和分数的整理与复习 |
1 | |||
圆的整理与复习 |
1 | |||
折线统计图的整理与复习 |
1 | |||
综合应用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