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成林鸟当家,鱼米乡村水运达。古镇千年说茶食,湖边嘉泽朴非华。
百年嘉小 泽润芳华
——嘉泽中心小学百年掠影
学校概述
嘉泽中心小学地处美丽的西太湖之滨,坐落于全国“花木之乡”——嘉泽镇。学校创办于1913年,是武进区建校较早的一所农村小学,至今恰好走过百年的历程。2008年,学校以较高标准通过了常州市优质学校的验收,2010年实施提升改造工程,办学条件已达省教育现代化二类标准。
目前,学校占地面积 40850平方米 ,建筑面积 12560平方米 ,体育活动场地 18023平方米 ,绿化面积 16310平方米 ,校园布局规范、科学,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等分布基本合理。目前在校学生740人,教职员工52人,100℅教师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大专以上学历52人,占现有教师总数的100℅;本科学历42人,占教师总数76.36℅。中学高级教师14人,小学高级教师33人,两项占教师总数的92.3℅。常州市、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共17人,占教师总数33℅。
学校秉承“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办学精神,坚持“为学生幸福成长服务”的办学理念,传承“泽润”的校训,围绕办学目标,不断丰富内涵,加快办学条件的改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两支队伍,构建德育工作网络体系,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办学质量相对稳定,社会声誉曰益攀升。
学校获全国“新经典诵读研究实验成果”一等奖、江苏省金钥匙科技竞赛先进学校、江苏省百日冬锻先进学校、第五届全国少儿书信常州赛区组织奖、常州市生态园林单位、常州市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先进单位、常州市体卫艺工作先进单位、常州市“中小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成果展评组织奖、武进区文明单位、武进区工会工作目标考核一等奖、常州市模范教工之家等荣誉称号,2011年田径比赛获常州市、武进区双第一,07—09两个学年度获区教育质量三等奖,学校的发展态势是令人满意的。(赵伟琴 整理撰写)
百年历程
年代 | 校名 | 备注 |
清末民初 | 赵氏私塾 | 当时嘉泽的私塾有5所,统称赵氏私塾。观庄村设有4所,设在嘉泽的1所,塾师赵起宇,是嘉泽小学前身,学生20-30人。 |
1913年 | 大有乡立第三初等小学 | 校址:吴家宗祠 |
1918年 | 嘉泽小学 | 正式定名。由赵文光创立。 |
1928年 | 大有乡嘉泽小学第二初小 |
|
1946-1948年 | 武进县嘉泽保国民小学 |
|
1949-1956年 | 武进县嘉泽中心小学 | 校址:吴家祠堂关帝庙 |
1956.9-1961.8 | 武进县嘉泽小学 | 并入夏庄公社 |
1961.9-1968.1 | 武进县嘉泽中心小学 | 成立嘉泽公社 |
1968.2-1974.7 | 武进县嘉泽中心小学 | 附设初中班 |
1974.9 | 武进县嘉泽中心小学 | 中小学分开 |
1995年秋 | 武进市嘉泽中心小学 | 武进县改市 |
2000年2月 | 武进市嘉泽中心小学 | 乡镇合并,原成章各小学归嘉泽中心小学统一领导 |
2002年春— | 常州市武进区嘉泽中心小学 | 武进市改为常州市武进区 |
(钱建强 整理撰写)
故事典藏:
故事一:功昭日月三吴桥
漫步嘉小校园,曲塘潋滟,佳木葱茏,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在校园中央有一条小河,河上有一座小桥,名叫“三吴桥”,是学生们每天上下学的必经之地。
这座桥为什么起名“三吴桥”呢?原来这是为了纪念嘉泽小学历史上三位姓吴的发轫者——吴锦棠、吴元、吴才。
吴元(1903—1979.10.19),后改名吴步玉。吴才(1905.6—1975.7.30),又名轶群,又名巫竞放。兄弟两人都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府武进县嘉泽镇窑上村,年轻时都在省立常州中学五中读书。1925年吴才从五中毕业后,在武进嘉泽小学先后任教员、校长。
他们的父亲吴渭生,是晚清的一位私塾先生,他教书很认真也很严格,教育了不少学生,在家长及学生中很有威信,经常参与处理家族事务、调解邻里纠纷等。因为他为人公道正派,周围的老百姓对他印象较好,都恭敬都称他为“老先生”。他生活俭朴,不肯浪费一分钱,对自家孩子生活上管教很严,学习上精心培育, 吴元和吴才从小受到诗礼熏陶,成就了他们的个性与才华。
此时的中国正值内忧外患之际,积贫积弱,风雨如晦,吴元和吴才目睹这些现状备感痛心。1927年初,风华正茂、博学多才、目光远大的吴元、吴才兄弟俩和他们的堂兄吴锦棠一行三人到上海建设大学、大陆大学,听了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的李达和著名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学者许德珩的演讲,接受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理,怀着教育救国的热望,回到家乡从办学入手,宣传革命。同年7月,三人以嘉泽首富吴锦棠为主,在家乡筹措了一笔资金,扩建嘉泽小学,将原先设在吴家宗祠内的教室由两间改造成十数间宽敞明亮的大教室,免费接纳贫寒子弟就读。吴才任校长、吴元任总务长、吴锦棠任校董。
吴才目睹社会动荡,民生凋敝,思忖振兴教育,救亡图存。他身为校长,除了亲自兼课,还四处寻访名师。他赴常州聘请地下党员缪青裳到嘉泽小学任高年级教师,给学生讲革命道理,宣传马列主义。当时嘉泽小学的一批 国文 老师都是地方名士,颇有声望,如吴湘初、吴宗保、赵听正等人均有深厚的国文造诣、写得一手好字,皆是内外兼修、德才兼备之人。他还力聘受过新式教育的优秀教师来校担纲,如 张怀诚 教授数学和地理。他主持创制规模、编订管理细则、延聘教师、编排课程、考选学生,一应事务,殚精竭虑,一系列开创之举,使学校一时朝气蓬勃,声誉日隆,方圆十数里的学生慕名而来,连东安都有学生赶来求学。第一班学生额就达到100多名,其中还有一名女生。
1929年,为满足嘉泽地区学生求学需要, 吴锦棠 先生又卖掉祖传田地一百多亩及家中所有金银首饰,创办了嘉泽中学。
三个热血青年在家乡扩建小学、创办中学,修建通向轮船码头的公路。吴元领导高年级学生斗争吴家祠堂头子,勒令他交出祠堂的桌子、板凳、挂钟等物品,赶走庙里的和尚,把庙房改作教室。吴才到坛村庙,把庙里的钟运回学校,在校中建钟楼,叫高年级的学生按时打钟,唤起群众按时作息。收取常州某大庙在嘉泽附近田产的租子,用作建房、教育等活动经费。这样,就触动了地方土豪及庙主,他们联合起来到国民党政府诬告三吴为“共匪”。1930年7月,三人在国民党武进县保安队抓捕之前得到消息,被迫逃到上海。
在上海,吴才、吴元与共产党人交往密切,住所是共青团中央的秘密联络点。1937年抗战爆发后,吴才去了延安,进抗大学习,后来在周恩来同志领导下,在成都从事地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吴才曾担任北京海关关长、国家旅游总局副局长。在抗战、解放战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吴元在上海,吴锦棠在家乡继续为革命作出了贡献。
“三吴”先生在嘉泽创办学校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他们追求进步、勠力同心办教育、造福家乡人民的精神,却影响深远。妹妹吴修在哥哥吴才、吴元的影响下,参加新四军,新中国成立后曾任镇江地区文教局长。学生唐益之在“三吴”先生影响下,走上了革命道路,曾任新四军政治部秘书、华中银行造币厂厂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中国人民银行经理等职。2004年唐益之先生为缅怀“三吴”先生,报答母校,捐款三万元,资助嘉泽小学的贫困学生。良好校风代代相传,嘉泽小学人才辈出,学校培养了名校长章听福、胡迪、96届武进高考理科状元唐忆等英才。嘉泽镇的领导对教育发展十分重视,于1984年移地窑港村周桥头新建嘉泽小学,1999年再次扩建,使得嘉泽小学这所有着九十多年历史的老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4年冬,届时嘉泽中心小学的校长蒋建忠创意建桥立碑纪念。近年来,远在世界各地的“三吴”族人,多次来到学校,捐钱捐物,以不同的方式支持学校的发展。三吴桥落成之际,吴才先生的夫人赵路林女士及其兄长——新中国第一代女飞行员教官赵赠熊先生又共同出资一万元。赵赠熊先生还亲笔题写了桥名。
站在三吴桥边,回忆嘉泽小学的历史,我们感慨万千,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钱建强 整理撰写)
吴氏“三兄弟”(左起依次为吴才、吴元、吴锦棠)返校留影(1936年)
嘉泽小学原址(吴才摄于1964年2月)
三吴后人前往三吴桥留念(2005年春)
故事二:风帆从这里高扬
嘉泽镇自古以来文脉昌永,人文荟萃,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仅宋、明、清三朝有据可考的文人学士就有18位。
清末民初,嘉泽地区就有私塾有5所,统称赵氏私塾。观庄村设有4所,设在嘉泽的1所,塾师赵起宇,是嘉泽小学前身,学生20-30人。1918年赵文光正式将1913年设立在吴家宗祠内的“大有乡立第三初等小学”命名为“嘉泽小学”,揭开了嘉小历史上重要的一页。
但是嘉泽小学真正具备规模和声名的,还是1927年由吴锦棠、吴元、吴才三人合力集资扩建的嘉泽小学。校门外,是清澈见底的庙河,两岸青石砌驳,垂柳荡拂,青苔绿绿的飘在水底,像流动的绿绸。 拾级而下的码头,静静流淌的河水,让人充满无限憧憬和联想。校园分教学区和生活区两部分,教学区共有八个教室,分成前后两排呈“回”字形排列。一至四年级单轨,五、六年级双轨,每班生额达五十多人。后排中间是教师办公室,十名教师在此井然有序而又富有激情地工作着。最令同学向往的是位于西北角的大礼堂,这是一个六开间的大教室,十几根碗口粗的漆得油亮立柱支撑着屋面,宽敞明亮,古朴典雅。学校每凡举行重大的庆典、集会、活动、比赛,都会在这里举行。如果适逢雨天,这里便是孩子们的晴雨操场,下课铃声一响,孩子们欢天喜地地跑进来,三五成群,跳绳、踢毽子,不亦乐乎。这样的布局在周围的学校中显得很是独具一格。
教室西面,有一个大月亮拱门,拱门前有两棵繁茂的梧桐树,如同擎天的华盖。栽种这两棵菶菶萋萋的梧桐树源于“凤栖梧桐”这个古老的传说,寄托了嘉小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朴素而崇高的办学理想。
穿过这个拱门,就是生活区。绿树、黛瓦、老墙,堂阁、亭台、回廊,一座传统的中式院落,这里是常州籍等几位外地老师的宿舍,其中女教师的宿舍还铺设了地板,使她们对在嘉小执教的生活非常留恋。
优美的校园环境,兢兢业业的老师,使嘉小成了培德育才的殿堂。缪青裳、吴湘初、吴宗保、傅佶等名师薪火相传,教泽绵长,用辛劳和智慧,用爱心和汗水,播种希望与憧憬;以师表人伦,收获芬芳与喜悦。
嘉小百年,泽润芳华,育人硕果累累,为社会各个领域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有社会翘楚,如赵赠熊、路林(赵竞之)、唐益之、吴修、羊淇、王小婉;有政界精英,如韩立明、施小平、蒋留芳;有企业明星,如刘敖根、刘志强;有学子楷模,如赵小杰、唐忆等,他们活跃在社会、经济、文化的各个阶层,为国家、社会、地方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钱建强 整理撰写)
人物流芳
人物一:黄浦英杰赵赠熊
赵赠熊,字励行,1911年11月5日出生在常州府武进县嘉泽镇一户中医家庭,幼年随一名老秀才读私塾,学习孔孟之道。民国初年,各县乡小学、中学兴起,八岁的赵赠熊就在镇上的嘉泽小学读书,直到高小毕业。当时有一位老师名叫吴湘初,虽然是个老先生,但他思想开明,学识渊博,不教死书,擅长书法,国文造诣甚深。他平时庄严持重,讲课风趣幽默,善于讲故事,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尤其是他品行方正,注重引导学生怎么立身行事,给赵赠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青年教师张怀诚讲授数学和地理,才思缜密、深入浅出地授课,结合时局鸿议新论,娓娓不断,一下子打开了赵赠熊的视野。地下党员缪青裳等进行的马列主义宣传,在战乱频仍、外侮不断的年代里,唤醒了赵赠熊懵懂的心。
赵赠熊的父亲和哥哥都是中医,希望赵赠熊能克绍箕裘,继承父业。但耳闻目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暴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已经在受到新式教育、成绩优异的赵赠熊年轻的心灵中播下了种子,心怀天下、血气方刚的他不愿守在家中,想倾一腔热血,去闯出一番天地。1928年,他离开家乡,去上海投奔已经出嫁的姐姐,上补习班,准备考学。
一天,他经过外滩公园(今称黄浦公园),见上面挂着一个牌子:“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白底黑字牌子触目惊心,一群愤怒的中国人在牌子前愤而起舞。赵赠熊也是义愤填膺,心想:“这是中国人的地盘,却容忍外国人如此撒野,真是莫大之奇辱,我一定要当兵,把他们赶出去。”恰逢这时,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在上海招生,于是他改变主意,放弃考学,决定投笔从戎,和同乡朱元琮等人结伴去报考,成了黄浦八期的学员。
经过三年的学习,赵赠熊以优异的成绩于1933年10月从第二总队学员毕业。1936年赵赠熊考入中央航空学校第七期。1938年,他于航校毕业后,在杭州、柳州、成都、广西等空军士官学校和昆明的空军军官学校任教官。抗战期间,他培养了第五、第六期学员三百多人为抗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任上校军衔。
1949年11月初,人民解放军解放西南的隆隆炮声,震撼着山城重庆。战场上的国军如秋风中的落叶一般,片片飘零,节节败退。赵赠熊心想,抗战胜利后,尽管自己官位步步高升,但蒋介石倒行逆施,挑起内战,结果落得被人民唾弃的下场……他暗暗下定决心,投向人民的怀抱。
1949年12月下旬,赵赠熊毅然率部参加了成都起义。他将特种空运库的人员和物资完整地向人民解放军军代表移交,其中仅降落伞一项就有三千多件,折合大洋三十余万元。赵赠熊迎着胜利的曙光走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并被调到西南军区航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在邓颖超的建议和安排下,赵赠熊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教官,又陆续为新中国培养了300多位女飞行员,让玫瑰在蓝天绽放。
今年,赵赠熊老人已经103岁高龄,却依然精神矍铄,步履矫健。这位嘉泽中心小学建校后的第一届毕业生。这位怀着蓝天、恋着祖国的老人。战场的硝烟、生活的风雨和人生的坎坷都没能改变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母校的情感。回到家乡后,他不顾高龄,多次到学校参观,并与学校领导讨论学校发展事宜,不忘为母校和家乡尽一份力。嘉泽小学三吴桥落成,赵老和旅居美国的妹妹共同出资1万元,赵老还亲笔题写了桥名。在2012年教师节来临之际,赵老又从自己微薄的退休金中挤出一部分,购买了体育用品无偿捐赠给嘉泽中心小学、嘉泽初级中学和成章小学,借以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共同关注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赵老说得好:“今天母校教育发展,明亮悦目,生态怡人,我们感慨万分,支持教育事业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钱建强 整理撰写)
1995年3月25日 ,赵赠熊在北京空军航空博物馆,在当年的教练机前与我国第一批女飞行员武秀梅(右)、周映芝(左)合影。
(赵赠熊:1911年11月出生在常州武进嘉泽乡。黄埔军校第8期、中央航空学校第7期毕业。历任飞行员、飞行队长、科长、参谋处长、特种空运库长等职,上校军衔。1949年12月于四川成都起义,后调入人民空军牡丹江航空学校,任飞行教官和飞行检查员。8年间,为新中国培养飞行员300余人,其中包括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曾荣立一等功、三等功各1次,并参加空军首届英模大会。)
赵赠熊在接受采访中。
人物二:明星校长胡迪
嘉泽中心小学悠悠百年,名师言传身教,人才济济,英才辈出,俊采星驰。从嘉小走出的人才在各个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如嘉小1950届校友、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校长章听福;1954届校友、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校长胡迪等,均在教育界担任要职,创造了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胡迪,199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曾在嘉泽小学学习、任教并任校长,与嘉泽小学有着深厚的渊源和感情。
1950年胡迪来到嘉泽小学读书读三年级,到1954年高小毕业,共在嘉小度过了四年的美好时光。期间,他遇见了给他童年留下深刻记忆的傅佶老师。傅老师师德高尚,实行“母爱教育”,她认为教师要以“爱心”爱“童心”,儿童“不但需要老师的爱,还需要母爱”。她关心着每一个孩子,面对那么多学生,傅老师能一份份批改作业,一句句叮嘱,一个个面孔地去关心。她对工作倾注的热情、挥洒的汗水,都让胡迪谨记在心。她在幼小的胡迪心中是老师,是朋友,还是母亲。最让胡迪终身难以忘怀的是三年级时,家境贫寒的胡迪交不起书杂费,虽说当时只需区区几块钱,但对他的家庭境遇而言却是一个很大的困难。傅老师看着品学兼优的胡迪的窘态,很是心疼,就拿出旧的教本给他使用,并给他垫付了学费。这一幕深深地印在胡迪的脑海里,他心底萌生一个愿望:长大后也要像当傅老师一样的教师。
六年级时,教胡迪数学的张振校长是一位常州籍的女教师,她为人豪爽,做事果断机敏,管理有方,在学生心中有极高的威信,也令小胡迪非常佩服。后来 张振 老师调走时,所有学生都哭了,舍不得这个好老师的调离。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全国局势陷入混乱,嘉泽小学也进入一个非常时期,公办教师只留下3人,其余全部下放,教师派性严重,教学陷于瘫痪状态。当时胡迪在章庄小学任完小校长,因为年轻有干劲,在1968年2月大联合时期,胡迪作为干部代表来到嘉泽小学,但仍遭到县革委会委员陈XX、严XX等人的批斗,受到迫害。但他在大是大非面前胸襟开阔,放下个人恩怨,不打击,不报复,以开明的态度赢得各方的认可、信服,迅速使裂痕弥合,凝聚人心,使嘉泽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走上正轨。1972年,邓小平同志恢复工作,掀起教育回潮风,胡迪任校长的嘉泽小学、嘉泽中学(当时的中小学是合在一起的)狠抓教育,朱含清、陈建伟等大部分学生考取了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为各条战线培养了无数基础型人才,他们活跃在社会、经济、文化的各个阶层,有些虽名不见经传,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础力量。嘉泽中学还开设了高复班,东安、湟里的许多学生都慕名赶到嘉泽中学来读书。
1977年8月,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胡迪以出色的工作表现,调到湟里视导组工作,任中学视导员(现中小学分设)。1986年任湟里中学校长,一干就是五年,使湟里中学有了起色,升学率超过了当时的奔年高中。1991年受教育局委派,在奔牛高级中学最低谷的时候,来到奔中担任校长直至2011年退休。在任十年期间,大刀阔斧,励精图治,第一年顶着奔年高中被裁撤的巨大压力,顺利通过省教委重点中学验收,1999年和前黄高中一起通过验收被评定为国家级示范高中,2004年被确定为江苏省首批四星级高中。一步一个脚印,留下一串光辉的印迹,实现了嘉小人“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当青青然而归,灿灿然而返”的梦想!
嘉小百年,是传统与文化的积淀与回味,更是又一轮开拓与创新的里程碑。
(钱建强 整理撰写)
人物三:教坛楷模赵杏中
岁月,荏苒;年华,匆匆。弹指一挥间,悠悠数十载。全国优秀教师、嘉泽中心小学的老教导 赵杏中 老师,执着教坛写春秋,把毕生的心血倾注在心爱的教育事业上。
赵杏中,1935年出生于嘉泽乡观庄村,1953年7月从武进师范毕业,分配到当时武进县的区中心小学湟里小学任教。在武进师范任校共青团支委、学习成绩优异的他迅速成长,脱颖而出。两年后,刚满20岁的他深得湟里中心小学领导赏识,1955年8月被安排到旌西中心小学(后称湟里后坊小学)任正职校长,主持全校的工作。柔肩挑重任,这在周边是很罕见的。刚到旌西中心小学,人地两生,全校上下皆冷眼相观,坐看笑话。不到两个月,他就以精湛的业务水平和高超的管理能力赢得 全体 老师的信服,学校教育教学水平蒸蒸日上。1956年调任村前中心小学任正职校长。1958年调任东安中心小学任教导主任。1960年8月,回家乡任嘉泽小学校长。1961年8月,任嘉泽中心小学教导主任,在这个岗位上他一干就是35年之久,为嘉小教育的长久发展和辉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56年、1960年连续参加武进县第一届、第二届优秀教师代表大会,197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作为学科老师, 赵杏中 老师在数学教学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他从不留家庭作业,但是执教的班级在各级各类考试中却总是名列前茅。再差的班底到他手上一学期下来就有起色,一学年过后准能打个漂亮的翻身仗。谈到成功的秘诀, 赵 老师主要是向40分钟的课堂要质量。他担任中心小学的教导,主抓全乡的教学质量,工作任务比较繁重,课后没有多少时间用于补偿教学。他坚信一个理念:“知识是学生自己学会的,不是老师教会的。”他主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他奉行“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我只是学生的引路人”,课堂上,他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生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经常研究学生、钻研教材、创新教法,在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不遗余力地狠下功夫,他教书往往是“四两拨千斤”。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课堂作业精心设计、分层布置,让上中下等的学生都各有所得。轻松愉快、扎实有效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的喜爱。
作为教导主任,他狠抓教学常规管理,锐意改革,横扫积弊沉疴,使嘉泽中心小学的教学质量稳步攀升,在常武地区享有盛誉。他坚持听课,每学期都要听课六、七十节,再忙但听课不能少。从通知课、推门课,到与教师一起坐下来备课再上课,每节课听完都要与上课老师交流个把小时,从教学目标的设置,到教学流程、教学评价、师生互动、作业设计等环节条分缕析,让上课的老师每节课都有启发、思考、收获,得到较快的进步。他对青年教师的进修也毫不放松,他总说教师自己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因此对青年教师必须抓自学促提高。在他的坚持不懈下,嘉泽中心小学教师的中师培训通过率为全县最高。他对团支部的青年教师肯压担子,提出更高的要求,每人每学期必须对全乡开课。他是“教育供销”,只要知道哪里有够级别的课,不管是武进还是常州,他总会带上青年教师前往学习,切磋交流。他对学生因材施教,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也因人而异,依据每位青年教师自身的特点定教案定教法,直至逐步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多管齐下的举措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教师,在全武进县青年教师比武中,蒋建中获语文组第一名,赵伟琴获语文组第二名,唐小刚获数学组第一名,庄国锋获数学组第二名,获奖比率全县最高。后来这些优秀的青年教师都陆续走上校级领导岗位,为嘉小的发展持续发力。
赵 老师于1996年光荣退休。退休 后的赵 老师仍然心系学校,心系教师队伍的发展,经常回校作业务指导。数十年如一日的赵杏中能够在教师队伍中树起一面旗帜,学生在敬仰,社会在注目,同事在钦佩。他有一种炽热的真情,有一双从不停歇的脚步,有一份对教书育人的执着追求,他的人生年轮在丰满,光芒四射。耕耘数十年教坛,一路铿锵向前, 赵杏中 老师身后的一串脚印溢满醉人的芬芳。(钱建强 整理撰写)
人物四:保家卫国见精神
武进区嘉泽镇头村有几间唐氏古宅,唐荆川后裔唐丕显和唐丕绩(后改名唐益之)兄弟俩就出生在这里。
唐益之1913年9月出生,他在免费接纳贫寒子弟的嘉泽小学就读,校董吴锦堂、校长吴才、教师吴元是地方上的富家子弟,他们在上海的大学中听了第一次党代会代表李达、许德珩演讲接受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理,回到家乡从办学入手,宣传革命。年少的唐益之在这里得到了 国文 老师缪青裳的关怀, 缪 老师是中共地下党员。他告诉唐益之穷人要翻身就一定要打倒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推翻反动统治,走革命的道路。他还带着唐益之去见优秀的地下党员恽逸群,恽逸群向唐益之讲革命道理,启发他的革命觉悟。高小毕业后, 缪 老师见他无力升学,就自己花旅费亲自送唐益之去食宿和学费都免费的浙江湘湖师范,更重要的是该校生活系主任恽逸群,能够继续在政治上关心唐益之。在他的教导下,1929年5月,17岁的唐益之加入了共青团,从此他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1932年“一二八”事变相继暴发,这时,唐益之在上海目睹日本鬼子的侵略罪行,他参加了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民众反日救国会”,唐益之负责发送文件和宣传品到中共闸北区委。这年底的一天,党要在共和大戏院搞一次飞行集会,他早上时准时到达,走近戏院时却发现气氛很紧张,不少人说:“里面在抓人,快走,快走!”唐益之迅速撤离,但是已经进入会场的多人,当场被抓,有人被判刑,有人被枪杀,这样的遇险脱险有好几次。1933年4月,唐益之调到团中央工作,任务是发行工作。不久又负责内外总交通,直接领导是蒋平。1935年初,团中央遭到破坏,书记、秘书长、组织部长和蒋平均被捕叛变。一天,他执行任务后回住处,麻油店老板娘在门口看到他赶紧对他说:“你表兄带人来找你了。”示意他赶快离开。唐益之立即意识到出了叛徒,马上躲开了。后来才知道是蒋平带着特务来抓他和陆定一。
革命形势越来越严峻,虽说唐益之躲过了几次抓捕,但1935年他还是被特务抓去。那天,他去上海中学取信,他刚看完信撕毁信封,突然几个不相识的人紧紧抓住他的胳膊。押到警察局后,敌人即对他审讯,他按准备的口供申述,大喊自己冤枉,随即敌人就用刑,企图迫使唐益之招供,敌人把他打得皮开肉绽,又上老虎凳,酷刑之下,他痛得直冒冷汗,昏死过去,打手就用冷水把他浇醒过来,如此反复,到了第三天,继续审讯,严刑拷打,敌人始终无法从他嘴里掏出“真货”,以后每隔两三天提审一次,打手们对他拳打脚踢一顿,他仍是原来“口供”,十天后,敌人只得把他送进看守所,后来又以“共党嫌疑犯”的罪名判了两年半徒刑,关进苏州反省院。直到1937年八九月间,才保释出狱。
一出狱,他就急切地寻找组织,1937年10月,他得知武汉建立了八路军办事处,他立即赶到武汉重回革命队伍。1949年5月上海解放,他由上海军管会任命为军代表派往上海造币厂负责接管工作。他一直在默默地为党工作,直至任上海市委组织部顾问,分管老干部工作。(钱建强 整理撰写)
岁月留痕
留痕一:母爱教育桃李芳
杏坛芬芳,学林风雅。在嘉泽中心小学综合楼的楼梯口,立着一块醒目的红木大匾,上写“滋兰树蕙”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这块匾是嘉泽小学的一位退休老教师捐赠的,她就是广受学生赞誉、品性高洁的前辈名师傅佶老师。
傅 老师生于1915年8月15日,幼时在厚余度过,芳晖女中毕业。上世纪四十年代起一直在嘉小学任教直至退休,她一生育人无数,嘉泽地区一些人,甚至家中三代都是她的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
傅 老师长期担任班主任。她是一位公认的好教师,师德高尚。她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着自己的学生,从不嫌弃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当有家境贫寒的学生面临辍学的窘境,她总是一趟趟地家访,做父母的思想工作,并从自己微薄的薪水中拿出一部分为他们垫交书杂费,让他们重返校园。对待所谓的“差生”,更是循循善诱,耐心地启发开导、教育帮助,深受学生的爱戴。她给学生买的教科书、作业本、垫付的书杂费无法计算。所以在她七十岁、八十岁、九十岁寿辰时,学生都自发为她祝寿。
傅 老师热爱教育事业,全身心地从事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长期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任教的学科,所教的班级都是非常优秀的。她从不保守,无私地把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的教师,使嘉泽小学的教学工作一直处于本地区的先进地位,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如胡迪、章听福等,饱受社会的好评。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有一些人颠倒是非,意欲把她当作资产阶级教育路线的所谓“母爱教育”加以批判,使她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积郁成病,即病休回家,离开了她心爱的课堂。后来因为年事已高,遂为她办理了退休手续,再也没有重回讲台。
傅 老师耄耋之年仍时刻不忘自己工作了一辈子的地方,惦记着嘉泽中心小学的建设发展,多次慷慨解囊,从自己微薄的积蓄中拿出钱来支持学校建设。1999年,嘉泽小学教学楼落成,她捐款1000元;2003年, 傅 老师九十大寿,她将自己多年省吃俭用积攒的5000元钱连同她的学生为她祝寿的1800元一齐捐给嘉泽小学;2004年, 傅 老师又出资六千多元为嘉泽小学捐立了一块大型红木匾,“滋兰树蕙”四个字,充分表达了一位老园丁对嘉泽中心小学的无限眷恋之情和对广大师生的殷切期望,更成为一道底蕴醇厚的人文胜景。赠匾活动的那天, 傅 老师邀请她的部分学生、同事、嘉泽小学现职教师代表举行了一场俭朴而又热闹的联谊会。教育局、嘉泽镇有关领导,老校友羊淇, 傅 老师的学生——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老校长章听福、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老校长胡迪等近百人到会。
(注:“滋兰树蕙”语出诗经,兰、蕙为香草名,喻指广大学生。滋、树有培养之意。此匾名由前黄高级中学老校长 章听福 先生题写。)
(钱建强 整理撰写)
留痕二:软式垒球催新苗
国家体育总局从07年开始,在全国青少年中推广一种叫T-ball(软式垒球)的运动。软式垒球集跑、跳、投、打于一体,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相互配合的团队协作精神,是一项有益于青少年开展的体育项目,学生非常感兴趣。在常州市体育运动学校车九菊教练的热情关心下, 2011年3月19日上午 ,一支棒球队来到了嘉泽中心小学的校园,嘉小全体师生兴致勃勃地观看了一场棒垒球表演赛,师生们都爱上了这项运动。于是,当年就组织成立了校软式垒球队。平时和节假日,由教练 郑伟民 老师负责训练棒垒球队。利用体育课,体育老师对二年级以上的学生,普及有关软式垒球的知识,训练有关软式垒球的基本动作。 2011年12月18日 ,常州市教育局、体育局联合在常州市花园二小学举行了首届软式棒垒球比赛,嘉小运动队首战告捷,即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花园二小是2011年全国比赛的亚军)。2012年暑假,在成都举行的“全国软式垒球锦标赛”中,嘉小运动队员,顽强拼搏,又取得了小学甲组第4名的好成绩!(陈建伟 撰写)
留痕三:经典诵读韵味长
嘉泽中心小学是一座近百年的老校,坐落于全国著名的“花木之乡”——嘉泽镇。历史丰厚的滋养,再加上学校在环境绿化方面充分发挥地处花木之乡的优势,在有限的空间中增加文化气息使得校园绿化不仅赏心悦目,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本着“为每个孩子幸福成长服务”的办学理念,早在2004年,学校就把学生课外拓展的重点放在经典诗文的诵读上,为了凸显学校在花木文化课程开发方面的特色,09年开始,我们又把经典诗文诵读课程的开发放在一个更小的点上——诵读经典“花卉诗词”,旨在通过诵读花卉诗,陶冶学生的情操,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理解、热爱和追求,提高审美情调。为此我们积极构建花木诗意校园激发学生诗文诵读兴趣,并借助课堂教学和少先队两块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把花卉诗文的诵读与学校的德育工作、少先队工作、课堂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推进课程的深入实施。通过多年的坚持,学生的文化底蕴、综合素养明显得以提升,在2010年度全国“新经典诵读实验研究”实验成果评选展示活动中,我校荣获全国一等奖。(吴列 撰写)
渊源寻踪:
寻踪一:十里三状元
荡漾着绿色生机的嘉泽,是由其浓厚的文化底蕴支撑着的。
嘉泽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以嘉泽为中心的滆湖湖西,是典型的致仕文化区。区域内两宰相、三状元、四望族、数十朝官、百名进士,群星争灿,光耀乡邦。特别是“十里三状元”之说,为乡间津津乐道,口碑相传至今。所谓“三状元”,一是指佘宅(嘉泽古地名之一)的佘状元(名中),二是指观庄村的赵状元(名熊诏),三是指郯村的庄状元(名培因)。
状元之首是宋熙宁状元佘中,字正道,又字行老。北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癸丑科进士第一,状元及第。佘中高中状元后,为永志不忘,自豪的村民便将佘状元的住宅改为村名——佘宅。到了清代,这个小小村落渐渐发展成为小集镇,为了好记易懂,乡民把“佘宅”改为常州土语的谐音“茶食”或“茶泽”。古镇巷口曾悬挂两条楹联:“嘉乃不绩,泽润生民。”正是赞美本镇人文曾盛,诞生过状元的意思。辛亥革命以后,人们干脆取这副楹联的首字,改“茶食”为“嘉泽”。
第二位状元赵熊诏(公元1663-1721),嘉泽观庄人,为宋太祖长子魏王德昭后裔第二十六世孙,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巳酉科进士,殿试第一甲第一名(状元),钦赐状元及第。赵熊诏自小好读书,以至邻居对少年熊诏每日不断的琅琅书声习以为常。成人后,他常躲在家中一座方形二层小楼里潜心治学。他中状元后,这座小楼被誉为“状元楼”,后遭焚毁。赵熊诏喜好天文学,业余时间常自制仪器观测天体,一有发现随即记录,终生乐此不疲。1720年,其父赵申乔卒于任上,在西北边疆的赵熊诏先奔丧到北京,又亲扶父亲灵柩返归常州。冰雪寒风中数千里的奔波,再加上失父后钻心的悲痛,他回常州守丧还未满月,竟因过度哀伤病逝于县学街赵家老宅,年仅59岁。
第三位状元是庄培因(1723-1759),生于1723年,字仲淳,号本淳,大有乡郯村人。1741年,19岁的庄培因独闯京城,以举人身份,考授中书,成为军机处的一名低级办事员。乾隆十九年(1754),庄培因夺得了殿试第一。
当时乡民认为,方圆十里荣获三个全国最高功名,事属非凡,这是“方里之秀”,无比自豪,至今传颂,也不断教育和激励着后人爱慕文化,崇尚科学,为祖国的繁荣和家乡的昌盛不懈的努力。(谢达茂 整理撰写)
寻踪二:经学大师庄存与
庄存与(1719—1788),字方耕,号养恬,武进嘉泽人。自幼继承家学传统,乾隆十年(1745年)中一甲二名进土(榜眼),授编修,屡迁内阁学土,擢礼部侍郎。清代著名经学大师,常州学派创始人
庄存与出生于书香门第,为学贯通六经,悉有撰述。他提倡今文经学,发挥《公羊传》,宣扬《春秋》中的“微言大义”。 《春秋公羊传》是一部传解《春秋》的著作,是今文经学的重要典籍,从唐代起,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常州学派的公羊学研究导源于庄存与所著《春秋正辞》,该书据西汉董仲舒、东汉何休的“公羊学”,专力发挥《春秋》的“微言大义”。《公羊传》对整个《春秋》书法进行了寻绎,它以“大一统”为宗旨,以“尊王攘夷”为着眼点来阐释《春秋》义理,如庄存与、刘逢禄认为“大一统”,要“以诸夏辅京师,以蛮夷辅诸夏”,才是“天无二日,世无二王, 国无二 君,家无二尊,以一治之”。显然大一统的核心是“尊君”,是拱奉王室。正是如此,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赏识。
庄存与和他的常州学派虽然是依托儒家经典,试图“复三代之治”,挽救清朝这座即将倾危的封建古厦,但预示了一种新的、先进的意识。(钱建强 整理撰写)
寻踪三:上古遗存姬墩山
天工开物,先民留迹。贤哲驻跸,乡铭圣德。在古代嘉泽区域,地势高亢,生产、生活、人居环境优于其他乡域。所以从上至远古、下达清代的历史人文遗迹、遗存较为集中、系统。虽然大部分已经毁损湮灭,但还是能从历史文献资料中考证出其存在的史痕和演变过程。
嘉泽姬山遗址记录了武进先民约4000年前的生活印迹。姬山,又称之谓“姬墩山”, 比春秋淹城还早3000年。原东西长约350米,南北宽约300米,最高处出土约15米,总约10万平方米。遗址东、西、北三面原有河道存在,南面为墩台出口。据考证,这是一处主要以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为内涵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堆积遗存地,1970年曾出土有崧泽时期的玉器、石器,陶器有鼎、豆、壶、罐、杯,还曾出土纺轮、网坠、兽形器等先民生活用具;出土良渚时期的石器有石刀,陶器有鼎、鬹、盘。另外遗址上层还有商周时期的几何形印纹陶器遗存,现都藏于武进博物馆。姬山遗址对研究常武地区新石器时期遗址分布及人类活动,具有重要意义,2003年12月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谢达茂 整理撰写)
寻踪四:卧冰求鲤孝感渎
中国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脍炙人口,世代相传,是中华民族孝行教育的模本。而《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孝行故事就发生嘉泽孝感渎。宋《咸淳毗陵志•古迹》载:“孝感渎在县西南七十里(大明乡)。晋王祥与继母寓此,卧冰得双鲤,故名”。
故事说的是在晋朝时,滆湖西嘉泽有一乡民王祥,幼年丧母,随父生活。后其父娶朱氏为王祥继母。朱氏对王祥冷眼相对,王祥则以孝而待。后其父亡,王祥以耕、渔而伺母。朱氏喜食滆湖鲤鱼,几乎每餐不断。有一年隆冬,晋陵大寒,滆湖冰封,鱼不可捕。朱氏无鲤鱼不食,王祥为了得鲤鱼,赤膊卧冰,以体温化冻,欲冰破捕鱼,并祷告求鲤。突然王祥身边冰破水露而跃出双鲤。王祥大喜,取鱼速回家煮鱼伺母。朱氏见王祥赤膊求鱼、冻似冰人,仁孝之极,泣呼“王祥亲儿也”。王祥孝行感动乡里,并逐级报至县、郡、达朝廷,晋朝廷将其列入国朝孝行录,命名王祥卧冰处为孝感渎。后王祥被封温县县令,升大司农、司空、太尉。后人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湖水上,留的卧冰模”。以王祥孝行所命的孝感渎,在今嘉泽士渎港。
现常武地区保留有用猪头、公鸡、鲤鱼三牲祈福祭祀的传统,源出于“卧冰求鲤”。王祥孝行乡间称颂,后民间盛行以鲤鱼敬双亲,并逐渐演化为用三牲祈福祭祀。猪为善食健康喻存世之本;公鸡报晓勤勉喻在世之要;鲤鱼为孝行化身喻立世之德。而且用滆湖鲤鱼更为虔诚和灵验。不仅如此,本地“鲤鱼跳龙门”的典故同出一源。龙,皇帝也。龙门,朝廷宫门。王祥得跳鲤而仕高官,晋陵民间既敬又羡,称鱼跃龙门。据说后凡郡内学子参加科考,必拜鲤跃龙门图而示大吉。其后鲤鱼图几乎成为常武地区家家户户必挂之年画。滆湖鲤鱼成为了孝行、福临、仕运的吉祥活物。每到逢年过节,滆湖鲤鱼身价倍涨,求者如云。(谢达茂 整理撰写)
寻踪五:华佗嘉泽驱大疫
历史进入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据传时毗陵大涝(三国时武进县名为毗陵),水漫全境。洪灾退后,乡间瘟疫蔓延(古人称为“竖头伤寒”,为难治之症)。确逢神医华佗在天目、茅山采药,闻讯即从茅山进宜兴,入滆湖在湖西上岸,用其所采草药为湖西乡民看病去疾至疫除。此期曹操头部痛风病发,经臣推荐,即令中丞循华佗采药路线进入吴地。华佗被召入魏,时仅数日曹操病缓。曹操赞华佗为神医圣手,并命其为己终生侍医。华佗称己为百姓而生,不允,终被曹操所杀。滆湖湖西乡民为华佗医术、医德所折服,尊其为华仙师,并建“华仙师祠”在乡邑。《武阳志余》载:“华仙师祠祀神医华佗在栖鸾乡杨庄”。其地即今嘉泽观庄以南约二里处。华仙师祠从三国至清历经翻修,最后一次在清同治年间重建。(谢达茂 整理撰写)
注:嘉泽中心小学钱志林、赵伟琴 统编 图片:庄国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