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构筑“连心桥”
常州市武进区嘉泽中心小学 周琴妹
近期,我区广大教师积极响应教育局布置的“万户家庭大走访”活动。在此活动中,本人走访了部分学生家庭,深有感触,我强烈地意识到“家访”真是构筑学校和学生家庭之间沟通桥梁的极佳方式,“家访”织就了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心灵“纽带”。“家访”对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对推动学校与学生家庭、教师与学生家长齐抓共管、督促学生健康成长具有功不可没的作用,值得提倡、值得弘扬!
我班学生小全,上学期学习相当刻苦、勤奋,一心一意搞学习,课堂用心听讲,勤于思考、积极而大胆的发言,很听老师的话,课内外各科作业都能很认真地完成,学习成绩相当不错,是老师和学生心中的好学生,期末也被评为“三好学生”。但本学期以来,该学生课堂常分心走神,发言消极,经常玩一些小玩物,低头耷脑地悄悄做自己的小动作,各科作业均不认真完成,成绩明显下滑,整个人就像变了个样似的。本人对此深表忧虑而又百思不得其解。当此一筹莫展之际,恰逢区教育局组织开展“万户家庭大走访”活动,本人立即响应,先与家长约定时间后,前往该生家庭走访,与他爷爷互通情况,该生爷爷向我反映了家庭情况和近期表现:其父母亲春节过后外出务工,长年在外,平时经常打电话询问家里的情况和孩子的表现,对孩子的学习极为重视,寄予厚望。该生是家里的独生子,因家境好,父母和爷爷对孩子十分溺爱,有些放任,纵容孩子,一向对孩子未加严格监管。孩子以前年龄小,很听大人的话,各方面都较能循规蹈矩,做得很好。但随着年龄逐年增大,受同学中不良习气的影响和社会现象的影响,孩子自身贪玩好动的个性逐渐明显显露。特别是大人一味满足孩子的贪求,为其买了很多玩具、“学习机”等极具诱惑的东西,致使该生逐渐迷恋上了玩小玩具、玩学习机游戏、长时间地看电视节目等,孩子缺乏自制力,父母又不在身边,隔辈的爷爷奶奶对其又听之任之、不加干预,因而孩子就日益无心学习而沉迷玩耍,导致学习积极性日益下降,成绩每况愈下。摸清了这一情况,我与该生爷爷议定:对孩子一定要加强监管和引导,决不能任其自由自便,少给孩子购买玩具,引导孩子每日在完成家庭作业后,适当看电视、玩玩具,有兴趣可多看课外书籍,做好课前预习。家访后,我与其家长经常沟通,互通情况,发现成绩及时表扬,通过耐心地思想工作使该生又回到了爱学习的劲头上来了。
再如,我班的小赵,是一个外来工子女,学习向来困难,数学只会做做口算题和计算题,原因是识字量少,读不懂应用题的意思。语文可想而知,每次默写30个词语,全对的不会超过5个。错了就蒙着头抄抄抄,态度端正,但叫她把抄的读给我听,认识不了几个,纯粹是依葫芦画瓢照抄不认。面对这种情况,光靠学校里教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利用家访的机会,与家长说明孩子的学习现状,但遗憾的是这孩子的父母根本就没上过学,连普通话也说不连贯,又怎么能辅导孩子呢?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就想每天放学后让孩子去补习班,让那里的老师再加强辅导,并征求我的意见。像这样家庭的孩子,我完全支持家长的做法。后来我在学校加强这孩子的个别辅导,并把情况及时反馈给孩子家长,再由家长与补习班老师联络,这样一来,孩子每天学的东西得到反复巩固,成绩由原来的二、三十分,逐渐向及格靠拢了。
以前,我们常常抱怨如今的学生“一届不如一届”,抱怨他们“先天不足、素质太低”,也时常责怪学生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一味溺爱、无原则娇惯,对孩子的监管不力,尤其是对学生的学习听之任之,有时甚至把学生表现差的责任一股脑地推给学生家长身上,似乎与己无关。现在看来,情况并非如此。
当我们走出校园,走进学生家庭,与学生及其家长好好沟通后,我们就会体会到这种沟通、配合是多么协调,多么有益,多么重要。他对我们一个人民教师做好自己的工作无异于“天助神力”、“妙药良方”,“家访”真可以筑起“连心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