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书的故事
武进区嘉泽中心小学 闵小丽
好像翻阅一下我们家族的历史,没见过一个文人墨客,附庸风雅之辈。我小时候,爸爸是个瓦匠、后来是那种最俗气的树苗供销员,我的记忆中从来没见过他拿过一本书。我的妈妈是个典型的、传统的中国式家庭妇女,没上过班,一辈子像保姆一样照顾家人,没有时间看书学习。但是像蜻蜓掠过水面,像云朵飘过天际,就那么毫无征兆地,悄无声息地,我却莫名地被拽进了书的世界,很快被它俘虏,继而死心塌地的成了“书虫”,一次又一次钻进书的世界,流连忘返,痴痴的抒写着自己的读书史。今天在这里就谈谈我与书的故事,希望对大家有点启发。
一、书非借不能读也
书非借不能读也,出自清代文学家袁枚的《黄生借书说》。这句话在我身上可以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小时候我家里没一本书,但是从我有记忆开始,我看了很多书。金庸、梁羽生、古龙的武侠小说、历史小说等等我是看了个遍。我现在还记得只要班里哪个同学家有书,我就会天天盯着他,直到把他家里的书看完再换一个目标。后来长大了有钱买书了,我家里满满地都是书,但是惭愧地是:这些书成了装点门面的装饰品,在同学们面前炫耀的资本。有很多书却没有翻过,更有甚者有的书家里有还是借了人家的才看完的。可能真的是“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由此我建议老师们,在平时是否能在班里就发动学生们互相借书看呢!同学们家里的书很多,但看的人是很少的。我们可以提倡同学们互相借阅,相信会有一定收获的。
二、书非“留痕”不能读也
在我读书的生活中,我最引以为傲的是做过无数的读书笔记。记得我搬家的时候找出很多本日记本,都是我做的读书笔记和摘录。有剪下来贴的,有自己摘抄的,还有的是自己写的小感想……上次我拿那个毛泽东诗词出来想再复习复习,发现在诗的旁边有好多地方作了注,有的是写感想,有的是补充了内容……我才发现我以前年轻的时候这么会看书、这么会思考啊!
泰戈尔有句名言大家经常听到很有诗意“天空虽不曾留下痕迹,但我已飞过”。但我认为读书的境界恰恰要做到“燕过留声、水过留痕”“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我们在指导学生看书时,特别是在精读一些经典文章或者书籍的时候,一定要做读书笔记。
做读书笔记的时候可以从孩子熟悉的课文或者喜欢的书开始。笔记的内容可多可少,可详可略,一开始需要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如果孩子刚刚开始做读书笔记,即使孩子只记下很少的一二十个字,家长也要给予鼓励。家长最好先为孩子做个示范,将自己的读书笔记展示给孩子看。
三、书非“贩卖”不能读也
美学 家朱光潜 先生说得好:“我有一个习惯,学到一点什么东西,马上就想拿出来贩卖。”“贩卖”不就是转换、不就是释放吗?这实乃一语道破了读书的真谛、学习的旨义。因为只有敢于“贩卖”,善于释放,才能促使你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去读书、去理解,从而不断去获取新的能源,并将所学过的知识尽快转化为他人智慧的源泉。
我就一个懒人,懒得贩卖、懒得释放,懒于笔耕,所以不要奇怪为什么我看了那么多书没有成为大作家,大诗人、大学者?能量的吸收与释放是矛盾统一的两个方面。一般而言,物体吸收能量越多,释放能量就越多;吸收越快,释放就越快。但是如果只吸收不释放,我相信你所吸收的东西也只能在肚子里变成脂肪了。一看我的身材就知道我就是这种人。现在连我的儿子好像也在重蹈我的覆辙,看了很多书,但不会释放能量,写的作文真是惨不忍睹,让人汗颜。
就像老舍先生告诫我们:“要打好基础,第一步就要学会‘记’,每天记一件事。”“最好的窍门就是‘每天必写’、‘天天拿笔’,哪怕是写几十个字也好。”因为“习惯养成之后,虽不记,也能抓住要点了,这样日积月累,你肚子里的东西就多了起来。”不练,不写,手就生;多练,多写,熟就能生巧。最近我尽量减少抄写词语这样的作业,而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写一些小片断,目前还没看到效果,但我相信应该会有作用的。
冰心曾说过:“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对于这句话,此时此刻我是服得五体投地的。虽然以我的资历谈不上“永远”,但这种“快乐”自我会读书以来便滋养着我的心田,每一个字流进我的心底都成了蜜。我相信,这一辈子我会做一只快乐的书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