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是教出来的》读后感
嘉泽中心小学 唐亚梅
虽说是一个平凡的人,我却也拥有两个神圣的称呼:一是“老师”,二是“妈妈”。在带给我温暖和充实的同时,这两个称呼也带给我责任与沉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常常遇到一些问题,让自己感到困惑、无奈,不知所措。《好孩子是教出来的》仿佛一盏灯使我顿感眼前一亮。读了这本书我感受如下:
一、宽严相济,温和可亲。
父母也好,老师也罢,在孩子的人生道路上,都扮演着引路人与监护者的角色。你要让孩子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善良的,什么是邪恶的......这个角色中,我们为什么不能以一种温和可亲的姿态出现呢?只有让孩子处在和颜悦色的教育中,她才会养成表达内心感受的日常习惯。我们才会与孩子建立有效地沟通。所谓滴水穿石,正是以其涓涓细流之柔弱,巧克岩石之坚,水借雨势居高而临下,日积月累,终将岩石穿破。对待孩子,为什么不想滴水穿石一样,把自己的教育渗透到生活中呢?
二、让孩子充满爱心。
教子做人,首先要赋予她一颗仁爱之心。爱孩子,可以智爱。放弃用过分控制或纵容的方法对待孩子,用慈爱而坚决的方法教育孩子,培养孩子,会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好处。当孩子做了错事,我们要讲明是非,纠正错误,再以适当的方式表示亲昵,使其感到我们仍然是爱她的。这样能激起孩子对我们由衷的爱戴与尊敬,也能使她感受与体会到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期望的殷切。罗马是靠一沙一石建成的,爱的海洋也要靠一滴滴水来汇集而成。自小培养孩子同情心和怜悯心,就是在他身上培养善良之心。培养善良仁爱之心,是教育首先要做的事情。经常让孩子看到大人是怎么同情、关心、帮助别人的,对于培养孩子善良品质是最好不过的了,孩子会把自己痛苦状态时的感受与别人在同样环境下的体验加以对比。体会别人的心情。可以使孩子学会理解别人,学会移情。当发生像印度洋的地震、海啸等灾情时,应引导孩子:“哪里的小朋友没有饭吃,很饿,没有衣服穿,失去父母没有家园了,你想想,如果你也在那里,会怎么样?我们去捐点衣服,把食品送给灾区的人吧!”
三、播下尊重的种子。
在孩子心中播下尊重他人的种子。从尊重孩子开始。尊重孩子,首先要学会与孩子沟通。我们认真聆听孩子讲话既可以教会孩子与他人分享情感的方法,也会帮助我们了解孩子的心思,进而为我们将一些好的思想灌输给孩子打下基础。在与孩子日常交往中,实际上是在向孩子示范说话的礼貌。在生活中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尊重他人的氛围。当你让孩子帮你做什么事时,要经常说:“请你......”不使用生硬的命令句。如果孩子做完了某件事,就说声谢谢。有什么事,你可以与孩子商量。我们要创造一个尊重物权的人文环境供孩子领略和感受。孩子的物权被尊重,她有了很好的情绪体验,受到良好的感染后,会更加积极地模仿成人,去尊重别人的物权,养成很好的习惯。给孩子所有权的概念。帮助孩子分清,哪些东西是自己的,那些是别人的。教育孩子关心他人,尊重别人的所有权 ,并使其初步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自己的心爱之物,欢迎别人来参观,来共同分享快乐。别人的物品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不能占为己有,更不能去抢、去损坏,这些行为是错的、丑的,绝对不能这样做,让孩子控制自己的行动,并懂得为什么要这样。
四、调节情绪,养成习惯。
要教会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最重要的。有什么样的习惯就决定孩子有什么样的命运。自控会帮助孩子约束冲动,三思而后行,从而教会孩子抓住情绪的缰绳,形成良好的习惯。要给孩子营造一个思考的世界;要孩子在这个高智能的时代生存,就必须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教孩子学会思考,是每一位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要让孩子在独立中成长;要鼓励孩子的自主行为,用爱的意志磨练孩子,培养孩子独立生存的技能。懂得宽容的孩子才懂得爱;宽容是一种仁爱的光芒、无上的福分,是对别人的释怀,也是对自己的善待,一个人的胸怀能容得下多少人,才能够赢得到多少人。拥有健康心理,让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父母一定要重视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帮助孩子健康地成长。







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