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有多种形式的活动、游戏,老师不断提问,学生积极回答,可这样热闹的课堂并不一定能让学生学好语文;语文课堂需要真读、真写——昨日,在江岸区鄱阳街小学的“小学过程教学设计研究”结题会上,该课题组提出这样一个观点。
读进去──朗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
即使是进入课改后,语文课堂还应是书声琅琅,热气腾腾。读的层次应由浅入深,要遵照读通、读懂、读透的层次循序渐进,做到边读边思,以思促读,在读中学会感悟。
其次,读的形式应多样化,如赛读、分角色读、小组读、表演读等等。教师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记下来——情动之时写下自己的感受
写作一直是语文学习的重点环节,但是在一些课堂上,教师讲了太多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却没有让学生当场练笔,导致效果不佳。该课题组建议,在每节语文课上,老师都应该给学生留下一段“写”的时间,尤其是在学生学到情动之时,让他们寥寥数笔,写出自己的即兴感受,或是在课下做做小练笔,从句子到段,再到篇,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用出去——拓宽空间,学以致用
仅仅通过课本来进行语言积累是不够的,要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自主积累。例如,该校做过种种激励学生读书的活动:“我和书本有个约会”、“每周读书大比拼”、“家庭故事会”等。
捕捉生活中练笔的契机,如一边领略粉妆玉砌的白雪世界,一边写下《2004年的第一场雪》;含着热泪走出电影院,学生写下动情的观后感……这些看似平常的小文章,会让学生的作文内容有血有肉、有情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