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有20多门选修课的“菜单”上,“高考诗词赏析”、“高考作文讲解”等选修课热得烫手,报名的学生众多;而“现当代文学史”、“个人成长训练”等课目却少有学生问津。记者昨从武汉市一些重点高中了解到,许多高中生出于实用主义,纷纷选择与高考相关的选修课,轻视培养人文素质的课程。
选修课单冷热不均
新学期,武汉某重点高中把选修课“菜单”发给高一、高二学生,让他们进行自由选择。结果,学生的选择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
与高考类课程形成对比的是,“个人成长训练”等人文素养类课程受到冷落。其中,“个人成长训练”课既可以学到与人相处之道,又能学会调节心态以适应外界变化,但选修人数不多,某高中该课堂的教室里只有约20名学生。尽管面对冷遇,“个人成长训练”的任课老师表示仍会坚持上课,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用“高考牌”利诱学生选修
武汉某重点高中的一名语文老师表示,为了把学生吸引到人文课堂,他挖空心思把人文素养课程和高考指挥棒结合起来,“像论语、唐宋八大家本来就是近年来高考的热点,而且我还出了本书专门讲述高考语文中出现的名篇名句,这么一挂钩,教室里齐刷刷坐满了学生。”
“现在,一些学生急功近利,他们多把选修课学习直接与高考、出国深造和就业挂钩起来。”对此,武汉十一中一姓陈的老师告诉记者,学生这种选择与社会环境有关。
选修课勿打“高考牌”
武汉市教科院负责人表示,在选修课的开设上,教师不要打“高考牌”来引导学生,这样太功利了,学生可能会因此重视人文素养课,但等他们高考完就全忘记了。他认为,人文素养课程尽管对高考没有直接作用,但对一个人的成长却很有益。要引导学生注重人文素养积累,就要把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如《论语》的讲解,可与学生的人际交往、为人处事等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