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武汉市十九中的张浙江老师接手了一个新班级,当时班上200分以下14人,19人有各种疾病。学校原以为,这个班上顶多只能考出三本。
两年后,这个班上不仅考了13个三本,还有5个二本,最高分502分,考取华中农业大学。张浙江用事实证明,“后进生”不差。
张浙江喜欢带“后进生”,因为“他们总让人感动,不仅是取得的成绩,还比如关心他人”。他常在办公室说起,冬天和学生一起在教室午休时,睡在讲台上的他醒来后,总能发现自己盖着学生的外套。这让其他老师羡慕。
“通常优秀生一直很受关爱,习惯被关爱,也就缺少替他人着想的心思。和他们相比,后进生更有人情味”。
“后进生情结”源于女儿受罚
张浙江的“后进生情结”源自自己的女儿。8年前,女儿读小学三年级。一天他去学校,发现女儿在教室外被罚站。“当时心里一颤,涌上一股说不出的滋味,真想去揍老师一顿。这样对孩子的伤害该有多大。”
为此,张浙江反省自己是否也有举动伤害到学生,并在1999年向学校申请做差生转优的科研课题。此后,他特别留意“后进生”,和他们谈心、游戏,了解他们的家庭,关注他们的成绩及学习态度的变化,并自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接近学生的心灵。
张浙江爱这些“后进生”,学生们也乐意和张浙江粘在一起,因为他打心眼里尊重他们。
学生身体不好,张浙江希望他们加强锻炼,但他从不下命令:“同学们去操场上跑两圈。”他会对大家说,“张老师想锻炼一下身体,打算去操场上跑步,有没有同学愿意跑的?”开始只有一两个学生跟着,张浙江继续每天坚持,渐渐的,他把全班大部分学生都带到了操场上。
让学生发展自己的长处
在张浙江眼中,“许多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其实很优秀,只是由于长期以来单一的教育价值取向和庸俗的社会衡量标准一点点压抑、挫伤、打击、埋没了他们的才华”。张浙江说,“爱学生,就是要使学生发展自己的长处,重塑信心。”
班上有个男生,每次考试总分不超过300分,考大学很困难。张浙江和他谈心时了解到,他小学时打过架子鼓,并且很喜欢,可升入中学后家人怕耽误学习,不让他继续练。
张浙江找家长沟通,却遭到严词拒绝,但他没有放弃。过段时间再谈,男孩的妈妈终于答应试一试。买回鼓后,男孩表现出从未有过的毅力,一坐七八个小时不挪位子。苦练8个月后,他通过了专业课考试,最终进入大学。
家长不信任最伤孩子自信
今年,张浙江又接手了一个新班级,刚过去半学期,同学们就爱上了这位“怪”老师。但有学生感叹,“为什么我的父母不能像张老师这样想”。
学校组织拔河比赛,张老师抓住契机,树立孩子自信,鼓励学生拿第一。果然拿了第一,家长却说,“这有什么用,考试成绩好才是硬道理。”听到这句话,张浙江很痛心,“眼看着刚给孩子们一点自信,又被家长摧毁了”。
怕家长责怪孩子,张浙江在家长会上说到一些学生的不良习惯时,特意没点名,没想到却有家长硬往自己孩子身上对号,结果孩子冤枉挨打。
张浙江相信学生,也希望父母们相信自己的孩子,“家长对孩子的不信任,是最伤害孩子的自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