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当下有许多家长,往往过分看重智力培养与考试成绩,而对道德品质修养漠不关心,只要孩子学习好就“放心”了,就把孩子当“小皇帝”供养着,言听计从,过度溺爱。久而久之,即容易形成冷漠自私、个人主义严重的心理倾向,道德修养差,以至连父母的养育和苦心也视若无睹,不但不感激,反而极度反感,丧失了感恩之心。
过去常被人视为最亲密的亲子关系正在出现让人震惊的裂痕。北京近期一项针对3000多名中学生心理状况的抽样调查显示,只有不到5%的孩子表示喜欢自己的父母,近七成中学生表示“反感父母”或“极度反感父母”。(据12月15日《工人日报》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是最爱自己的孩子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本该是世界上最亲密的关系之一。可是,未曾想到,竟然会有偌大比例的中学生对自己的父母不但不喜欢,而且还“极度反感”,难免令天下的父母痛苦和费解。而这种情况恐怕并不仅仅北京有,在各地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让我们先看看中学生为什么对父母反感吧。据报道,这主要是由家长对孩子的几种类型造成的:“高期望”型,父母要求不现实;“有劳无获”型,父母帮忙不得法;“蛋白质”型,父母观念太老土;“家庭暴力”型,父母经常训斥我。可见,除了学生主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父母的家教出了问题。孩子对自己的反感不怪别人,只能怪自己。当下有许多家长,往往过分看重智力培养与考试成绩,而对道德品质修养漠不关心,只要孩子学习好就“放心”了,就把孩子当“小皇帝”供养着,言听计从,过度溺爱。久而久之,即容易形成冷漠自私、个人主义严重的心理倾向,道德修养差,以至连父母的养育和苦心也视若无睹,不但不感激,反而极度反感,丧失了感恩之心。
当然,出现众多学生反感家长的问题,与学校和老师的教育也不无关系。尽管我们一直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但长期以来,学校作为培养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场所,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德育教育,片面强调抓智育和升学考试。而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是良好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被忽视了。由此,现在许多中小学生、大学生自私自利严重,不懂关爱、感恩他人,已是不争的事实。
最近,湖南怀化学院学生洪战辉在极度穷困中为父治病、携妹求学的事迹感动了中国,在大学生和整个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洪战辉的举动为什么能够感动中国?我想,这除了他在逆境中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委实令人感动,同时也是整个社会呼唤沉睡的道德意识的“爆发性”体现。但愿家长、学校和整个社会能够共同努力,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运用正确的方法改善青少年的思想品质修养,扭转道德教育的颓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