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后,读小学一年级的儿子磨磨蹭蹭地将语文试卷拿出来让我签字,说考得不好。我一看,发现有两道看图答题,原本可以得分的。第一题,画面上是一个男孩在给小树苗浇水,儿子在题下写着:“哥哥在种树”。结果被老师判为错,题下更正为“哥哥在浇水”。第二题,画面上是一大片成熟的麦子和两个正在捉蝴蝶的小孩,儿子在题下写道:“庄稼丰收了。”结果也是判错,题下更正为“小朋友捉蝴蝶”。原则上讲,根据画面显示的内容,儿子对这两题的答法都不能算错。我把儿子叫到身边,问“哥哥在种树”和“庄稼丰收了”是正确的,为什么没有得分?儿子说:“老师说,她的答案是标准答案。”
我没有再和儿子说下去,因为在儿子眼里,老师是绝对权威。我并不在乎儿子这一次的考试成绩,但老师一个“标准答案”,却使儿子原本也该算正确的答案被否定,阻碍了儿子创造思维的拓展。
如何让儿子认识到他自己的答案也是正确的呢?我和儿子一道研究起那幅栽树的图。我告诉儿子,第一题的画面,可以说“哥哥在浇水”,也可以说“哥哥在种树”,还可以说“弟弟在浇水”……儿子接道:“也可以说‘弟弟在种树’。”我点点头,告诉儿子一道题可能有多种正确答案,叫儿子再想。儿子想了一会儿,说“小树长高了。”我说:“对。”儿子又说:“我和小树一起长。”我高兴地说:“很好。”看着儿子跃跃欲试的神情,我从内心里感到欣慰。因为儿子摆脱了教师标准答案的束缚,由单一答案思考出多种答案,使他增强了求异思维的勇气,如果形成习惯,他将终身受益。
继而,儿子疑惑地问我,老师会不会批评他想了多种答案,我郑重地告诉他:“老师应该表扬你!”儿子听后高兴地笑了。
我想,求异思维是学生在科学领域中有所创新的基本素质,老师和家长都应该下功夫去培养孩子的这种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