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武进区嘉泽中心小学网站 !今天是: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师>>教育动态>>热点推荐>>文章内容
家校都该给孩子留点隐私
发布时间:2005-12-13   点击:   来源:   录入者:佚名

    昨天,初二学生小张一跨进家门就觉得家里气氛不太寻常,父母笔挺地坐在沙发上正严肃地盯着他。“今天上午去哪里了?还有,今天班级里的数学小测验怎么只有60来分?最近有没有用心学习?”一连串的质问从父母嘴里砸了过来。

  小张有些猝不及防:“我……我早上按时到学校了啊,今天的数学测验都是很难的奥数题,大家都没考好!”

  “你看你这孩子,还狡辩,今天学校的‘家校互联短信平台’发来了消息,7:00你就去学校了,怎么我们到7:40才收到短消息。还有,另外有条消息说你今天上课和别人说话,怎么回事?”

  连这父母都知道了,小张忙不迭地喊冤:“今天短信出问题了,很多家长都晚了半个小时收到,上课讲话是因为别人向我请教问题,总不能不闻不问吧?”解释完后,小张感觉心中十分别扭,“以后回家老是这样被审问,岂不是太难受了,感觉自己无形中被捆了条铁链。”

  据了解,我市自从在中小学校开通“家校互联短信平台”以来,家长们对这种数字化的沟通模式普遍持满意和支持态度。他们认为,传统的家校沟通模式局限于家长会、家访等,不仅缺乏连续性和互动性,最为重要的是信息量不够,使家长对孩子的成长缺乏全面的把握。而“互联短信平台”使家长能够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在校状况,随时掌握学校的动态,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沟通。

  对此,许多学生则表达了不同的声音。记者接触了几名学生,发现他们并不乐于接受这种模式。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行为受到了学校和家长的控制,毫无隐私可言,丧失了一定的独立性,同时也加重了心理负担。一名初二学生说,这种方式方便了学校和家长,但却苦了他们,每天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对老师和家长也容易产生戒备心理。

  有关教育专家认为,家长和孩子在信息量上存在着矛盾。家长希望100%了解孩子,但如果不给孩子一点隐私,会导致孩子心理问题的产生;反过来,如果孩子隐瞒家长的信息过多,家长对孩子了解太少,也会产生一些社会问题,如青少年犯罪等。因此,家长应该知道什么,不应该知道什么,老师发哪些信息,应考虑学生的感受,尤其应注意要给孩子一定的隐私。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