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成才,我gu(辜)负了你们对我的期望……如果你们在(再)逼我,我就只有一条路——死”。如不是那幼稚的笔迹和书包里写着学校、班级、姓名的卷纸,很难相信这出自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之手。
昨日下午,大学生小刘在232路公交车上发现了一个蓝书包。当小刘打开书包一看时,一本32开的笔记本封面后竟写着一份“遗书”。经多方查找,“遗书”的主人是和平区某小学五年级男生。据班主任介绍说该学生“品学兼优,从来没听说有什么心理问题”,而男孩自己则表示“遗书”是写着玩的。
幸好,这份“遗书”是写着玩的,否则还真不知会发生什么让学校、老师、家长揪心的事来。报道说,当校长听到学生写“遗书”的事时,上气不接下气地跑来了,班主任更是吓得大惊失色。而笔者读到这条消息时,也着实为男孩的出格玩笑捏着一把汗。毕竟,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一个正如旭日东升的年龄,一个正满怀希望憧憬未来的年龄,却莫名其妙地写下了让人悲伤的“遗书”,“如果你们再逼我,我就只有一条路——死”。如此沉重、寒心的话语难道真的是好玩?一个天真浪漫、无忧无虑的孩子咋就会想到死?童言无忌,言为心书,该“遗书”当是家庭教育的现实反映,也是孩子内心思想的流露。
可以说,时下的学校、家庭教育都不约而同地步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孩子有没有出息、听不听话,唯一的衡量标准就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好不好,分数高不高,能不能出类拔萃。因而,孩子从进入幼儿园的第一天起,便背负了沉重的厚望,整天面对的就是无休无止的题海战术和喋喋不休的“教诲”,严重的更是“棍棒教育”。11月28日《沈阳今报》报道的“400耳光打成才”的故事,就是一种极端的家庭教育方法,有人甚至称其为“流血”的家庭教育。显然,在如此带“虐待”性的教育模式下,孩子的身心倍受摧残,自然会滋生与其年龄特征极不相符的怪异想法。
沈阳同仁心理学研究中心的青少年心理专家张峻铭认为小学生戏写“遗书”是一种特殊的发泄方式。然这样的发泄方式太残酷、太冷漠,学校、家长接受不了,社会同样接受不了。当然,责怪孩子是没有用的,关键的是反思我们的教育模式。
作家陆天明说:“希望一些人能够刀下留人,不要仅仅从利益角度出发”。但愿孩子别成为社会功利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