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未成年人欠的债自然应由其监护人偿还,但有些未成年人的欠账,监护人却无论如何都不愿意还。近段时间,一些学校周边小卖部的老板将东西赊给小学生们的做法引起了许多家长的不满……
近日,西宁市民彭先生反映,他近段时间发现自己上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时常中午放学不回家,在与其沟通时,了解到孩子竟然从学校附近的小卖部赊东西,对此,他非常担心,怕这样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随后,记者与彭先生一起来到他孩子就读的车站小学。在车站小学门前的一个小卖部里,记者见到了老板记账用的“账单”。在账单上,记着几个小学生所赊的物品和金额以及赊账时间。上面大多是一些方便面和饮料及学习用品。彭先生的孩子赊了一包方便面和两瓶饮料,共计7元钱。彭先生说,自己在教育孩子时特别注意控制孩子的零花钱,平时家里都备有许多种小吃和水果、饮料,但从来不给孩子零花钱,就是怕孩子拿上钱后买一些小摊上不卫生的食品吃,更害怕孩子拿钱去上网或干别的什么事。现在,孩子们轻易地就能从小卖部中赊出东西来,那家长们的良苦用心还有什么意义?另外,在小卖部里赊了账后,老板催着孩子们要钱,孩子们又不敢跟家长说,这不是逼着让孩子们去学坏吗?
一名商店老板说,家长们有时不在家,孩子吃不上饭,到店里来买吃的没有钱,自己不能眼看着让孩子们挨饿,就赊给他们一些吃的东西。另外,有时学校老师让孩子们上课来时带作业本,但个别孩子由于种种原因没带本子,到店里来赊个本子,他也就给了。老板认为自己的做法没有错,是家长们将他的好心当成了驴肝肺。事实真如这名老板说的吗?真正像这个老板说的这么负责任的商家又有几个?事实上,先给学生赊账再逼学生要钱已经成为一些商家的“经营策略”。据了解,省城许多学校门口的商店都给学生赊账,其中有的小学生的欠账甚至高达几十元钱,这些学生为了还账就骗家长或从家里偷钱,甚至有些学校还发生过高年级学生为还账抢劫低年级学生的事。而此事学校几乎是被蒙在鼓里,根本不知道学生赊账的事,但学校表示一定会尽自己的努力教育学生,同时积极和有关部门联系规范经营者的经营行为,以避免再发生此类事情。
为此,记者采访了青海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武启云教授。武教授认为,从经营角度来说,经营者让顾客赊账是经营者的一种经营行为,无可厚非,但赊给小学生的做法是不合理的。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处于萌芽状态,赊账的事情很可能在小学生心里形成一种没有钱也可以得到自己想要东西的概念,这样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很不利的。对学生的教育除了学校和家长外,也需要全社会共同负责任。作为学校周边的商店同样也有教育未成年人的责任。但实际上,一些经营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并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来规范经营者的行为。同时,学校也应该及时与家长沟通,引导和教育孩子正确的消费观念,不要产生攀比心理。而家长也应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和权利,培养孩子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