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中午的温泉公园,一个小女孩兴致勃勃地做着沙画,妈妈在后面焦急地催促着:“快点儿吧,要早点回去,下午两点还要去学校上舞蹈课呢。”小女孩被妈妈催得心烦意乱,干脆不玩了。
初冬太阳暖暖地晒在身上,公园里的各种游戏活动充满诱惑,这时的天气也正适合孩子们运动。然而,这样休闲的时光对于大部分小学生来说却是奢侈的,各种兴趣小组把他们的周末时光分割得支离破碎,根本不能尽兴玩耍。
周末孩子忙着参加兴趣小组,没时间休息、运动,许多家长都很心疼。可“报班”就像一股大潮,裹挟着家长、孩子们,让你不由自助地身陷其中不能自拔。上周拨打“青苹果热线”的家长们就不约而同地谈论起了这个话题,透露出许多无奈。
NO.1“好苗子”要不要放弃?
上三年级的儿子开学两个多月了,张女士非常苦恼,儿子所在的小学利用周末开设各种“奥数精英班”、“写作思维班”、“口语训练班”。张女士一向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她主张应该让孩子过得快乐些。她一向比较反对给孩子报兴趣班。
可前两周班主任的一句话,就让张女士的决心动摇了。那天儿子从学校带回一张“口语训练班”的报名表,问妈妈要不要报名。当时张女士对儿子说不要报了,你把课内的任务完成就好了。可第二天,儿子放学回来又提起了这事,还说老师对班上入选“口语训练班”的同学是有要求的,班上20多个成绩比较好的同学,老师都建议报名参加。听了儿子的话,张女士就给老师打了个电话,老师回答说,“是啊,‘口语训练班’是学校新开的班,现在学校对英语很重视,你的儿子英语学得不错,是棵好苗子,更应该参加,加以培养。”
老师的话,让张女士左右为难。既然老师觉得儿子是棵好苗子,应该加以好好培养,如果自己就此放弃了,会不会影响孩子的前程呢?左思右想之后,张女士还是决定好好培养儿子,狠狠心给孩子报了名。
张女士感慨地说,自从儿子进了小学,自己许多先进的理念都碰了壁,那只好跟着大潮走吧。
NO.2就为了得到那三个“笑脸印章”
说起报兴趣班,福州某私立小学学生家长林女士也有一肚子的不满与气愤。
今年初,已经整整上了一学期周末兴趣班的儿子,收获甚微,既浪费了时间又影响了正常的学业。 于是,林女士决定让儿子将精力放在课内学习上。然而,没过两天,那份有着数门可供选择的兴趣班“报名单”被原样退还到林女士手中,并由其儿子捎上了一句话:“老师说,兴趣班一定要报名参加。”
“兴趣班不是全凭自愿的吗?哪有一定要参加的道理呢?”一时想不通的林女士犹豫再三,决定还是坚持自己的选择,让孩子用心读书便可。然而,儿子的另外一句话却让不懂“行情”的林女士顿时茅塞顿开:“每报一个兴趣班,学校就奖励学生3个笑脸的印章。”
1个笑脸印章就意味着10朵小红花,而每当孩子们作业完成或事先预习或考试满分才可获得1朵小红花,学期末再将每位学生的小红花数予以统计,据此作为对学生综合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这是该所私立小学施行的激励学生的一种举措。
一语惊醒梦中人!此时,林女士才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了当时学校张榜公布“十佳少先队员”时为何将学生报名参加了几个兴趣班作为突出表现之一了。熟知其中的“潜规则”后,林女士二话未说,一下子给儿子报了两门。“这下,就可以得到6个笑脸印章了。”张女士向记者坦言道,平日里,获得笑脸印章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学生在大型绘画比赛中获奖也只能得到3个笑脸印章。她说,她可不能因此让自己的孩子就输在“起跑线”上,如果能获得“十佳少先队员”或者“三好学生”这样的称号,将来选择好的私立初中无异于锦上添花。
有了这次经历之后,今年开学后,即使知道这些兴趣班培训对孩子没有多大意义,但是,为了那一张张“笑脸”,林女士还是“积极主动”让儿子报名参加了。
周末兴趣班培训是报名参加了,不过,林女士对学校此举十分不满:“将是否报名参加学校举办的兴趣班培训与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这表面自愿实为‘硬性’规定的出发点显然是一个‘钱’字,这是一种变相收费。”
把周末还给孩子
“我们也非常想带孩子出去玩,如果周末有一个完整的休息日,我很想带儿子去登山、游泳、打篮球,参加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运动,但是真的没有时间,周末的时间总是属于学习的,只是一个小学生,学校布置的作业已经是无穷无尽,还有各式各样的辅导班、兴趣班、提高班等着孩子。 我们做家长的只能投降。”谈起兴趣班,许多家长都是这样无奈。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关于童年的记忆还会有完全放松的周末:在不用上学的这一天里去公园或者和小伙伴们玩到天黑;但90年代出生的城市孩子,他们关于童年的回忆就只有上不完的课了:乐器、美术、数学、英语等各种辅导班几乎占据了他们所有的周末时光。
这些衣食无忧,但却不得不在周末的早晨挣扎着从被窝里爬起来去上课的孩子,他们的童年,是完美的吗?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们,在削尖脑袋也要打听一个质量优秀的课外班时,有没有想过:我的孩子喜欢这样的安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