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法制办公室主任孙霄兵24日在京透露,《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将于今年12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力争明年通过。届时,我国现行小学、初中的重点班将有望取消。
回归素质教育之本
按学生成绩高低编排重点班和普通班,进而为重点班配备全校最好的教师和最好的设备,是各地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这一方式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明显剥夺了普通班学生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利,严重伤害了普通班学生及任课教师的自尊心,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和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对于分入重点班的学生来说,也容易因此产生优越感、自私自利等心理障碍,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重点班”孩子与普通班存在着“天壤之别”吗?在笔者看来,不承认差别是不对的,但把差别想得太大,也是一部分家长的思想误区。孩子可塑性强,即使进了所谓重点班,也不见得进了应试教育的保险箱。教育的目的是素质的全面提高,并不是分数所能完全代替的。更何况谁能保证进了重点班,就一劳永逸了呢?
取消重点班,代之以混合班,既有利于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有效减缓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压力,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愿能有更多的学校加入到这一行列。广西防城港扶隆那其学校黄铭金
前提必须是均衡教育资源
基层学校的“重点班”有两种:一是以学生成绩为唯一评价方式,据此倾斜着教育资源;二是教育市场化下的产物,它以赞助或捐款为划分依据,开出的具有鲜明物质优越性的公办学校里的“后花园”———尽管成因各异,但实质上都是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的“马太效应”。
孩子能否享受公平教育的前提,是教育资源是否公平配置,而在基础教育资源的配置中,法律是鞭长莫及的,政府才是实施教育公平的主体、是提供教育公共产品、实现教育公平的“第一责任人”。政府给每个孩子提供公平入学的机会,保证公平竞争的环境,就得均衡各学校最基本的办学水平和质量,而不是全力去打造某几所名校。
如果义务教育真能走均衡发展之路,在人、财、物的投入上,向农村倾斜、向边远贫困地区倾斜、向贫困学生提供救助,使学校和学生间的差距维持在合理的范围内,那么,别说“重点班”、“重点校”问题,就是每年的“择校风”、“乱收费”和“师资流失乱象”等深层次矛盾也将迎刃而解。 江苏省如东马塘中学邓海建
应首先取消学校评级制度
相对于非重点学校,重点学校由于设施、师资的平均水平比较高,其中的“非重点班”也可能比普通学校的“重点班”成绩要好得多。因为他们的“起点”不一样。所以,即使取消重点班,也完全解决不了择校的难题。
笔者以为,首先应立即取消中小学以及幼儿园不合理的评级制度,以此来遏制地方打造“重点学校”、“窗口学校”的政绩动力。
众所周知,中小学有“市级重点”、“省级重点”,或者是分“一级”、“二级”,就连幼儿园,也被分为“市级”、“省一类”、“省二类”等,或者将一些学校定为“示范学校”。就笔者所在的幼儿园而言,创了“市级”以后,近年努力向“省一类”努力。这一方面可以藉此申请财政经费,另一方面“升级”成功后,收费标准自然就“水涨船高”了。其“创级”背后的政绩冲动和利益冲动是显而易见的。
中小学评级制度的存在,使学校强的更强,差的更差。“升级”之后,入学的成绩、收费、关系三道“门槛”都相应提高,从而造成“学校大门朝南开,无权无钱莫进来”的结果,严重损害了教育公平。 陕西旬阳县第二幼儿园吕小骊
“取消”不是灵丹妙药
笔者认为,要想实现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必先抹掉应试教育的桎梏与阴影和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浅薄与偏见。否则,取消重点班只能成为应试教育的又一“怪胎”。
可以设想,重点班虽然被取消,优等生与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实现了同堂共学,但决不代表两种学生就能受到同等“待遇”,因为学生受教育质量高低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对于各学校普遍存在老师给优等生吃“偏饭”现象就很难解决。不仅如此,重点班取消后,学校会不会利用职权变相给学生编“相对快班”或“××班”?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取消重点班制度岂不又成了“绣花枕头”?
如果不是有些学校把升学率视为“生命”;如果不是部分学校把每年能考上多少“清华”、“北大”等重点大学作为给教师增薪的依据;如果各位教师在教学中都能做到公正公平,对优等生与差生做到一视同仁,学生和家长还在乎重点班与非重点班之分吗?说句实话,这都是当前落后的教育体制惹的祸。 河北省威县第一中学张红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