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长寿桥小学孩儿巷校区二(2)班的32名学生攥着小钱包和菜谱,呼啦啦挤进仙林苑农贸市场,他们要在1个小时内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用30元钱买齐一家三口或五口的晚餐材料(包括餐后水果),选菜、定斤两、讨价还价、合理搭配等一系列流程都由孩子自己完成,家长在一旁仅仅充当顾问。
活动结束时,班主任柴旻雯老师统计了一下,发现:有1名学生钱不够用,7名学生花了不到20元,9名学生会讨价还价。柴老师说,活动一方面培养了孩子的理财意识,让孩子知道父母赚钱不容易,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懂得哪怕是买菜这样的小事也不能只想着自己,要体恤父母、顾全大局。
全家的菜谱围着孩子转
提起前一晚上准备的菜谱,大部分孩子不肯承认都是自己爱吃的菜,而是说“这是我和爸爸妈妈都喜欢吃的菜”。但实际上很多孩子一冲进菜场首先想到的不是全家晚餐,而是自己喜欢的水果。靠近入口处的几个水果摊老板笑开了花,“这一个小时的生意胜过半天的,桂圆卖得没剩几个了”。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母亲有些失望,“有个菜只有他自己特别爱吃,我想试试他是不是说的和做的一样,就劝他换个全家都吃的菜,但根本听不进去。”
与部分孩子的只顾自己口味相反,不少家长坦言,虽然菜谱是全家商量出来的,但还是以孩子的口味为主,他们并不介意。马先生指着儿子刚买的鸡爪说自己从来不吃,“我常年在外,他没考虑我的口味很正常;五花肉我也很爱吃,但儿子只买了自己够吃的量,我和他妈妈晚上一筷子都不会动,全都省给他吃”。
孩子觉得还价没面子
柴老师说,学生们几乎都是第一次掌控“经济权”,不知道怎么支配这30块钱,不少孩子一开始就花掉了大半,直到被家长提醒“钱要不够用了”才意识到。
“就算是讨价还价,除了富洋一路还价到底,其他的学生买了两三样菜后就不再坚持,摊主说多少就多少。”归根到底,柴老师认为还是胆子和面子在作祟,“看到陌生大人总有些害怕,而且有些孩子觉得讨价还价太婆妈,为几毛钱太没面子。”
而卖鱼的刘师傅则觉得孩子们不会算价钱,“那个伢儿要买鲫鱼,5块钱一斤,我给他挑了条1斤7两的让他自己算,结果我送走了3个顾客,一回头还是没算出来,真是又好气又好笑”。后来还是孩子的妈妈看不下去,算出来告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