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从根本上改进高考制度,或尽量均衡校际之间的差异,补课之风就会持续不断地刮下去。”11月4日,在北京市人大代表教科文卫专题座谈会上,补课再次成为关注的热点。
尽管“禁止补课”已经触动到学校敏感的神经,但仍有不少学校还在以各种形式顶风而上,进行周末补课。那么,这一“补药”到底有多神?“进补”的实效又何在?
“进补”成了自我安慰
补课,就一定能提高成绩吗?不久前,北京发布了2004年度义务教育质量报告,调查显示,在课程实施后,虽然学校安排的学生学习负担有所减轻,但学生完成家长布置的额外作业、校外辅导班作业,参加周末补课等各类活动的学习负担仍然很重。在对90所小学3500多名五年级、八年级学生的学业成就水平测试和相关调查发现:有23%和41%的五年级和初二学生反映学校在周末进行补课。调查还发现,学生补课与其成绩并非成正比关系,参加补课的学生成绩反而不如不补课的学生。
对这一调查结果,接受记者采访的几位教师都表示认同。他们告诉记者,其实,很多学生参加补课是很被动的。学校采取对学生大面积补课,如果不能针对不同学生的发展情况,这样的“大锅饭”肯定会使补课效果大打折扣。
“有时,当感受到学生在补课班上的那种压抑、腻烦的感觉,我的心很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教师说,“毕业班的孩子一天已经要上9节课。但补课让他们周末也不得休息——都还是些孩子啊!”
许多学生不愿补课,教师们是否愿意呢?一位教师对记者说:“学校最近几年一直都补课,但学生成绩好像也没上去。老师不愿意补,因为补课比当家教收入少。”还有的教师直言:“学生课上不听,靠补课起不了根本作用。说白了,只是老师和学校的自我安慰,学生跟着受罪。”
由此,“为补而补”的现象仍大量存在。一些教师告诉记者,有的学生家长热衷让孩子补课,他们认为出了钱就是重视孩子学习了;学校也愿意补课,因为觉得这样在“抓教学”,特别是如果周边其他学校在补,而自己不补,那么家长就会有意见。
为何“进补”效果差
那么,补课的实效究竟何在呢?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地理教研室李通主任分析说:“首先,要关注学生对补课是否情愿,不要让补课成为学生非常被动的事。第二,补课教师的素质也很重要。我们看到一些教师在补课上不是抓进度,而大多数是上复习课,也很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去授课。这样补课的效果一定是值得怀疑的。”
被动补课使学生的成绩大打折扣,但如果是有兴趣,也直接会起到好的效果。在北京某中学读初二的漆勇就是这样的学生。他自己选择了一所开在高校里的补课班,补习数学、物理和英语。
“孩子成绩还不错,只要不是上什么竞赛班,他想去,我们家长也不反对。”漆勇的父亲说。但他同时也表达了对补课质量的忧虑:“现在社会上的补课班名目繁多,真要找到适合孩子的学习班,也是件不容易的事。”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对于补课的效果起着关键作用。对于学校组织的集体补课,不少教师心里实际很反对。
“说实话,我认为学生是不需要补课的。”某中学的杨教师对记者说,“如果老师讲得好,学生认真听,课上的时间足够了。课后是学生的自学时间,进一步消化知识,老师不该占用。再说,如果老师讲得不好,补也还那样。”
教师对补课的认识直接决定其效果。以下是一个真实的案例:今年,广西桂林市某中学的一名学生高考落榜,随后她在一所市重点中学参加补习,但意外地发现,这里比原来的学校安排的补课少,有些教师很会指导学习,布置的习题少,但效果很好。几个月过去了,她惊喜地察觉到自己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并明显感觉到进步,对高考渐渐有了信心。
教师急需“对症下药”
对于学校必须安排的补课,教师应寻求有效的方法。江苏省某中学的徐教师主张补课要“补与培”结合,既要“补差”,又要“培尖”。
他认为,“补差”是补日常教学中课堂上听不懂、基础差、行为习惯差的学生的课,让学生利用休息日,集中精力将日常学习中的薄弱地方补上来;“培尖”是将那些在日常教学中“吃不饱”的学生集中在一起,给他们更深的知识和能力。“补课并不能是全面的补课,应该是有区别的补课。”他说。
对于补课,现在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广西师大教科院廖昌荫副教授提出质疑:“大家习惯把利用休息日给学生上课称之‘补课’,我认为这个提法是错的。因为补课,实际上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的任务没有完成,而需要去补。”
不言而喻,补课仍是一个需要探讨的话题,有关专家也指出,不必谈“补”色变。对于毕业班的孩子来说,如果学生有需求,学校又可以安排的情况下组织一些复习和加快课程进度的课是必要的。但不能让补课成为一种习惯,只要觉得成绩不好,首先想到的就是补课。
北京市昌平区平西府中学王振生曾有过不补课就让“差班”成绩显著提高的经验,他说:“看学生是否学习好,不能只是看成绩,还要看他会不会学习,看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那么,教师到底要给学生“进补”些什么?多年研究学法指导的北京八中原校长、特级教师龚正行说:“最应该补的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的前提下,科学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只有教师吃透教材,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计习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