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武进区嘉泽中心小学网站 !今天是: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师>>教育动态>>热点推荐>>文章内容
小学生音乐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对策
发布时间:2005-11-17   点击:   来源:   录入者:佚名
    音乐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音乐能力和音乐素养,使“学生具有敏锐的听觉意识,对听觉现象和音乐作品能做出积极的独特的反应;能自觉、自信地用各种音乐表现手段和方法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能不断追求更高的审美品位,又保持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针对小学生音乐能力培养的现状,笔者认为老师在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有自己的目标
    课程目标是比较宏观的,它给了我们一个大方向,我们要以这大方向为标准,根据自己教学的实际情况,确定微观的、基础的、细致的、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如课程目标上写着,1-2年级要求“能自然、有表情地歌唱。”我们首先要将其细化、具体化。1.用自然、不喊叫的声音歌唱。2.齐唱时,声音要整齐、统一(像一个人唱)。3.学会用不同的歌声(不同的音色、力度、速度等)表现不同的情绪、情景和情感。4.会欣赏他人的歌唱,并能作出自己的评价。5.乐于在众人面前生动歌唱。其次要注意目标的连续性,最好能确定长期目标(整个小学阶段)、中期目标(低、中、高段)、短期目标(一学期)。至少有学期目标,每堂课的目标都是学期目标的体现,这样我们的音乐教学就会显得从容而有效。
    如歌唱教学,长期目标:掌握歌唱这种生动的表达方式,能通过它进行情绪、情感表达,与他人交流 ,丰富生活方式。中期目标:低段,对不同的歌声(音色、力度、速度等的不同)表达不同的情绪、情感有大量的感性积累。中段,充分了解音乐要素与歌曲形象之间的关系。高段,能运用音乐要素处理歌声,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短期目标:比如一年级第一学期,学会用不喊叫、自然的声音歌唱;有不同的情绪、情景、情感用不同的歌声表达这样的意识,并努力这样去做。
    二、关注学生获得音乐能力的过程和方法
    在设计过程和方法时,教师首先要考虑到音乐学习的基本特征:它是自由与自主的、开放的、平等的,是不确定性、弥漫性、持久性、创造性的,是交流与合作的。其次要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必须“把其放在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同情感、态度、兴趣等因素紧密融和。”在教学《鼓上的小米粒》这首乐曲时,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节奏的强弱变化,我在教室准备了一面大鼓,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鼓上的小米粒,随着鼓曲节奏的强弱变化,欢快地跳跃。学生思想高度集中,满怀兴致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中,乐曲节奏表现得很好。
    三、注重学生评价
    说到评价,我们首先会想到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当然重要,它可以起到引导、督促、激励的作用。不过让学生学会评价,多给学生评价的机会,也是提高学生音乐能力一个很好的办法。因为,要评价他人,首先要专心地倾听,在倾听时要能感觉出美好的与不足的,并能说明理由。这个过程是学生对已有知识和能力的运用和巩固过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要把学生的评价往音乐能力方面引导。
    比如,在学生学会了《草原就是我的家》,充分感受了其宽广后,教师可以以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歌唱,由其他组的学生评价。评价时,学生往往会出现关注音乐之外的东西,如说某某没唱等。我们要引导他们从演唱的声音、情绪、表情、姿势中去评价。长此以往,学生的音乐能力便得以提高。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