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本应是孩子最好的倾诉对象,可现实情况远非如此。武汉市63中一项关于学生的最新调查显示:66.7%的学生认为,心里话只能和同学说而不能与父母沟通;35%的学生最讨厌父母没完没了地唠叨。孩子对同学热情、对家长冷漠,让不少家长感到困惑。
孩子对家长冷漠有三大原因
不少家长抱怨:“孩子在学校里表现挺好,与同学、老师有说有笑,可一回到家里就变了样。经常把父母说的话当耳旁风,即便是自己做错了事情也不让家长说,如果父母批评两句,孩子还会发脾气。”
对此,硚口区优秀班主任、63中三(11)班黄涛老师解释,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家长过于看重分数,对孩子不够了解。有的孩子思维能力很好,回答问题思路清晰,在同学、老师眼中很优秀。但由于从小未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作业做得慢、书本乱扔,父母经常“嚼”他,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对家长有抵触情绪。
二、家长对孩子肯定不够。据初步调查,目前,约有79.6%的学生认为家长对自己肯定少,批评多。一旦孩子考分低了,父母不听孩子的任何解释,就批评孩子。长此以往,孩子怎能对父母说出真心话?
三、父母漠视甚至剥夺孩子的“说话”需求。比如,有的家长在忙于家务时对问这问那的孩子表现出厌烦之色,甚至训斥孩子不安分,次数多了,孩子在父母面前没有了自尊,彼此交流就很困难。
让孩子“释放”心里话
武汉市教科院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主任张汉强认为,家庭如果缺少交流的氛围,孩子的心里话就没有渠道倾诉。长期如此,容易导致孩子与父母产生隔阂。因此,父母要放下家长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沟通。此外,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心情变化,和孩子聊一些开心的事,多肯定孩子的进步,取得孩子的信任,进而“释放”孩子的心里话。
实际上,与孩子沟通有多种方式,比如:书面交流———准备一张白纸,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在上面,孩子能通过它与父母交流;网络交流———在网上,家长以孩子同龄人的身份去和孩子交流,或者以长辈的身份对孩子进行教导;短信交流———与孩子交谈受挫时,可发一条短信,也许能消除隔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