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武进区嘉泽中心小学网站 !今天是: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师>>教育动态>>热点推荐>>文章内容
70%的孩子有厌学心理 专家寄语:沟通最重要
发布时间:2005-10-29   点击:   来源:   录入者:佚名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目前约有70%多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有30%的小学生和70%的中学生有心理疾病。

  以前,上学是儿童最高兴的事,校园课堂历来是孩子最向往的地方,而现在有的孩子听到学校、学习等字眼时,就“谈虎色变”甚至出现恐惧、抽筋等现象,不得不让人担忧。现在的孩子从小要承受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繁重的课业、永无止境的大小考试、“填鸭式”

的知识灌输、“唯分数论”的奖惩制度,不仅如此,家长还为孩子在周末报了各种兴趣班、补习班,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后,孩子们似乎已经提前进入了残酷的生存竞争演习。难怪有人断言,今天中小学校里学习竞争的激烈程度不亚于社会上任何一个行业。

  那么厌学的根本在哪里?记者带着这个问题采访了江苏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蔡飞博士,他一针见血地提出:“只要应试教育存在一天,厌学现象就不会得到彻底解决。”

  大人拎着书包都累

  一个学生的书包有多重?记者找了几个不同年级的学生调查了一下,测量结果是小学二年级学生的书包在3公斤左右,六年级小学生的书包则达到了6.8公斤,初中二年级学生的书包重量已经接近10公斤,而高三学生的书包重得就连一个中年男子拎久了都说累。据医学专家介绍,一个初中生颈部能承受的重量仅为5公斤。

  那么到底学生的书包为什么会越来越重?打开这个高三学生的书包,除了学校规定的必修课程的书本外,书包的重点重量就在那一本本厚厚的学习资料上。记者发现,这位同学几乎每门课都有两至三本的学习资料,这些学习资料轻则几两重,重的甚至超过了1斤半。据这位同学说,其实资料远远不止这些,家里和学校还各有一摞,因为书包装不下,才没带在身上。有一个高三学生毕业后,把自己在高中阶段所有的学习资料放在一起称了一下,差点就到了100公斤,令他的家长也瞠目结舌。

  学不致用,没有兴趣

  记者调查了8名同学对所学课程的看法,他们都表示现在的书本几乎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设,其中有6名同学反映老师上课太沉闷,没有新意。

  一个一年级小学生开始学拼音,写拼音有专门的三格作业本,老师教孩子,各个字母应该如何分布在这三个格子中,比如字母a在中间格子,不能超过上下格子;字母h要出头,要顶到上面,其实这些对以后有什么作用呢?蔡飞博士说,毫无作用,其实拼音只要会写、能读出来就算掌握。但是现在有很多老师及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这种课程甚至都要持续几节课。

  其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好的老师应该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所以老师应该在备课上多下点工夫,应多想想如何激发学生对这节课产生兴趣,让学生自主去探究。

  惩罚教育正当其道

  调查发现,有近一半的孩子产生厌学情绪还有一个主要原因,那就是对家长和老师的恐惧。蔡飞博士说:“当孩子出现厌学情绪时,老师和家长应该先从自身找找原因。”他也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小学生,期末考试语文考了99分,班级第三名。他拿着成绩单兴高采烈地回家给妈妈看,期望得到表扬。没想到他妈妈拿过试卷,一看是99分,就急忙找那一分扣在什么地方,找了半天发现原来是一个字写错了。然后她找来一张纸,对孩子说:“写字都不认真,难怪考不好,把这个字给我罚100遍。”原本很高兴的孩子一听妈妈这样说就蔫了。

  蔡飞博士说,现在的家长和老师存在这种“只看坏1分,不看好99分”的现象不在少数,他们从来不想着找到孩子的闪光点,表扬孩子,总是期望用惩罚孩子的方法让孩子长记性。其实这个做法严重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厌学现象是对应试教育的一种批判,反映了我国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希望,但这些花朵如今却被“应试教育”压得喘不过气来。好在教育部门也看到了这一点,正努力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我们期待着孩子们可以重新唱着“小呀么、小儿郎,背着个书包上学堂”高高兴兴上学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