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课学习过程中,学生所表现的接受能力,反应能力,是能够使人感知到的一种能力。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更具有直观性,人们很习惯的将这些与学生的智力联系起,也很习惯的将这些看成智力的全部。实际上,这只能说是智力的冰山一角。水下面的部分将远远大于水上的部分。
我们不妨将水上的部分,即:看得见,感知到的学生智力的状况,叫做显智力;将水下的部分,即看不见,又很难感知到的部分,叫做潜智力。
那么两者谁是基础呢?当然是潜智力。潜智力的基础越雄厚,显智力的智力状况就越好。就像冰山,下面的越大,上面才能越大,越高。没有下面的便没有上面的。很显然,要想改变显智力的智力状况,就应该将功夫下在潜智力上。
前面所提到的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反应出的智力递减的现象,实际上是由潜智力逐渐枯竭而引起的,是潜智力逐渐枯竭的外显形式。因为智力的发展与信息源、信息量有关,而智力更多的时候是以潜智力的形式存在着,因此说,潜智力的形成与发展也必然与信息源、信息量有关。学龄前,多样的信息源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孩子所获得的信息总量将大于单一的信息源。因此,所形成的潜智力基础将大于单一信息源形成的潜智力基础。当孩子的学习达到一定程度时,潜智力的不足,便会通过显智力表现出来。小学是以学龄前所形成的潜智力为基础的,中学是以小学包括学龄前所形成的潜智力为基础的。以此推论,潜智力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在显智力的发展过程中,如果某阶段忽视潜智力基础的这种积累,最终要通过显智力表现出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过分的依赖于以往所形成的潜智力基础,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仅局限于来自于显智力的、单一的信息源对潜智力的信息补充,必然影响潜智力基础的发展。其后果,会在以后的文化课学习过程中,逐渐表现出来。这就像农民种地,不对土地进行施肥,头一年会不错,第二年还可以,第三年地力的不足就会表现出来。而直观看到的,是收成一年不如一年。
直观性有直观性的好处,同样有其不足。在对待学生智力认识的问题上。仅凭直观性则远远不够的。往往为了近期利益而损失长远利益。刚刚小学毕业,刚刚中考结束,本来暑假是一个很好的休息时间,学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从多样信息源获得大量信息,对潜智力的发展提供信息补充。但在一种超前跑的舆论催促下,却东挪西借初中一年级、高中一年级的教材,开始了提前的学习过程。俗话说,“笨鸟先飞”。不知为什么,现在的笨鸟似乎越来越多。好像不先飞,就不能取得好成绩似的。对于孩子智力的使用真有点竭泽而渔的感觉。有点不飞的掉下来,誓不罢休感觉。这种过分注重显智力的作法,往往造成潜智力基础无法挽回的损失。让孩子在一个假期有指导的多看点书,多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那怕学习些家务劳动,似乎是少学了些课本知识,但这些多信息源的信息的获得,对孩子的长久的学习过程,长远的成长是极为有利的。
学习还是那样的用功,笔记做的还是那样工整,作业完成的还是那样认真。在教师的心目中,仍然是刻苦学习的好学生。但成绩不升反降。显智力不行,最有可能性的原因就是潜智力出现了问题。增加信息源扩大信息量是影响潜智力基础状况的有效的途径。学生可暂时性的,在不影响基础学业的前提下,平时挤出点时间,并充分利用寒暑假,通过积极参加一些活动,阅读有益的书籍,增加信息量,来改变潜智力基础状况。
通过改变信息源调整信息量,就能达到影响智力发展的目的,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潜智力基础的影响上,潜智力基础得到发展,显智力的提高则是必然的。
另外就潜智力基础的再作一点补充。
潜智力不仅是显智力的基础,而且与人的情感、意志、品质、习惯的形成等都有着内在的联系。潜智力基础影响着人的行为活动、人的智力活动所有的内容。潜智力基础的发展是以信息源、信息量为前提的。信息被人接收后,人对信息的处理一般表现为三种形式:
一是内化为情感、意志、道德品质、习惯、气质、理想追求等,换句话说,人的情感、意志、道德品质、习惯、气质、理想追求这些看似与人的智力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内容,实际上是人的智力活动过程的产品,在潜智力基础的形成过程中,多样信息源的大量的信息为大脑所接收,而这些信息中必然包含有上述内容的信息,大脑在加工这些信息时,不可能不对信息所传于人的内容产生反应,而信息中所包含的与上述情感、意志等相关的内容,不可能不对人产生影响,有意与无意之中,人便会接受下来,内化为自己的组成部分。人不是天生就是这样的,而是外在信息作用于人的结果。
二是积累沉淀下来。这种沉淀,包括记忆中的信息积累以及获取信息过程中形成的能力积累。
三是信息加工后,对外成果的输出。包括日常生活中人所有的外显方式。通过信息加工后的成果的输出,使显智力以可感知的方式为人们所认识。
因此,注意到潜智力基础的发展,不仅使显智力的发展的更好,同时还可影响人的成长的其他方面。







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