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政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2001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和同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都提出了同样的要求;教育部为此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99教基13号文件)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教基14号文件),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和任务,教育内容和途径方法,以及组织实施,当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并责成有关省市和学校开展实验研究工作,这些都表明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大部分省市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以及专家指导小组,负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科研的规划、指导、协调、检查及培训工作。各省市的教育行政部门也对中小学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指导,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必要的条件。各级各类学校也充分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把它做为素质教育新的生长点,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如“五个一工程”(一份小报、一个信箱、一个环境、一个电话和一个诊室)、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举办专题讲座、建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热线、设立心理信箱等,还注意开展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并且以各种方式提高师资力量,鼓励教师接受培训,积极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现状,以此来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对于相关的师资培训工作,许多省、市、自治区非常重视,如举办培训班,组织专家编撰教师培训用书,参加心理健康专业研究生课程班,制定中小学专兼职教师资格认定办法等。这些重要措施,都有力地促进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一,建立一支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第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第三,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第四,使学校每一位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
二是充实教育内容和模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要放在发展性问题上,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生活辅导、学习辅导、职业辅导并重。内容和模式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而有所侧重,突出实践性和实效性。强调学生、教师、家长三主体。
三是丰富教育途径和方法。今后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会采用多种途径和多样化的方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工作,加强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校、社会、家庭的联系,形成三者结合的教育网络,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是实现教育手段现代化。一方面要结合目前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使教育的“硬件”现代化;另一方面强调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创造性的高素质人才,而这样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是以心理健康和心理正常为基本条件。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使内在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换言之,从教育创新的理念出发,来正确认识和看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将是实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软件”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可能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在看到这些良好的发展势头的同时,也应注意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还存在着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不良倾向。
学科化倾向主要指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一门正规课程来对待,在课堂上系统讲授心理学的概念、理论、术语,使之流于形式,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有时甚至出现适得其反的结果;医学化倾向则是有些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占少数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进行咨询和治疗,忽视了发展性问题,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殊不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一般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区别,违背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规律;片面化倾向主要表现为实施过程中片面重视各种心理测验,片面选择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偏重调适性心理咨询、轻视发展性心理辅导,偏重个体、忽视群体等问题;形式化倾向表现为,有些学校虽然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硬件,但教育观念和工作方法却没有跟上,另一种表现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混为一谈,要么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看作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要么是以心理健康教育来代替德育工作;孤立化倾向主要指当前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针对学生,忽视了教师的心理健康。上述几种不良倾向,已经严重阻碍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应该引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全体中小学教师的高度重视。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