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武进区嘉泽中心小学网站 !今天是: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家长>>家教宝典>>心理专家>>文章内容
溺爱易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
发布时间:2004-09-08   点击:   来源:   录入者:佚名

    6岁的小牛,天不怕地不怕,比他小的,他会欺负;比他大的,他也敢斗。邻居们见到他只能咂咂嘴,而小牛的奶奶却逢人便夸:“瞧我那小孙子多勇敢,打得过比他大两岁的孩子呢。”小牛的妈妈也主张让他在外面凶点,这样不吃亏。

  一天下午,家门口的小朋友一个也不和小牛玩,他孤单了,便回到家拉着奶奶:“我当解放军,奶奶做坏蛋。”说罢端起玩具枪对准奶奶,嘴里发出“哒哒哒”的声音,高喊:“快投降吧!”奶奶不得不举起手:“我投降,我投降。”小牛并没有就此罢休,两只小拳头雨点般往奶奶身上打,又用脚踢,边打边说:“打败了就要躺下。”奶奶这么大年纪,躺在地上成何体统,她还没来得及劝说小孙孙,就被小牛用力推倒在地。这下飞来横祸,奶奶骨折了……

  攻击行为来自于家庭的溺爱

  因为溺爱,家长太在意幼儿不要“吃亏”;因为溺爱,幼儿不能够体验攻击所带来的伤害;因为溺爱,幼儿不能去体验对家人、对他人的关爱;因为溺爱,家长对幼儿的行为失去了约束的能力;因为溺爱,幼儿有了攻击的习惯。

  事实上,攻击并不能够保证幼儿将来“不会被欺负”。因为攻击性行为不但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而且还会使行为发出者本人得到较多的来自环境的否定态度,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大量研究表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其同伴关系一般较差。大多数同龄小朋友会对其持拒绝态度,而且由于攻击者常常惹是生非,影响正常的幼儿园或者学校的学习秩序,因此他们也不能够得到教师们的欢迎。可想而知,幼儿在这种消极、否定的环境中成长,他的性格发展必然会受到极大限制。

  这种因对幼儿的溺爱而导致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在处理方面须注意:

  1.反思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经常的反思与交流,家庭内部协商一致的教育观念与方法等,有助于走出溺爱的误区。

  2.帮助幼儿体验一种健康的关爱。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父母来帮助幼儿理解打人会给他人造成伤害,会引起小朋友的疏远,并帮助幼儿学会正确的人际表达方式。

  3.切忌以暴制暴的“棍棒教育”。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