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武进区嘉泽中心小学网站 !今天是: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专题网站>>课题管理>>计划总结>>文章内容
小学生活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学期总结)
发布时间:2008-01-2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小草

小学生活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

(学期研究总结)

执 笔:周琴 妹

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是围者教科书打转的:每天读着教科书,作业写着教科书,考试考着教科书。学生学习语文变成了学习“语文书”。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很难接触到社会“大语文”素材,“课堂”几乎与“生活”隔离。郭元祥教授也曾作过这样的描述“走进当今的中小学课堂,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幅幅司空见惯的图景:背着沉重书包而做不尽习题的‘他’,眉头紧锁而答不出满堂问题的‘你’和被空洞的说教训练成能够高喊政治口号的‘你’,学生的课堂生活成为戴着面具的痛苦表演,而不是真实生活的愉悦体验。”可见,现今学生课堂生活的沉重与无奈。

为改变上述现状,我校成立了课题研究组,旨在通过研究,教师将语文教学融入真实的生活之中,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像生活一样不断掀开新的一页,充满不朽的生命活力;通过研究重构学生的课堂生活,营造以人为本的生活化语文课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语文能力,使他们成为一个个个性张扬的生命。

本学期重点研究了以下内容:

一、明确课题的有关概念

所谓“生活”,原指人或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这里指师生在课堂这个特定的空间,以积极的态度为发展自己、超越自己而进行的一切活动。

所谓“生活化语文课堂”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

1)语文学习基于生活。生活化课堂首先是基于生活的,所谓基于儿童的生活,就是语文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即是他们主要的生活内容。这种生活既能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也能让他们在学习中生活中获得充实和愉悦的体验,而不是把学习和生活对立起来,把它看成是沉重的负担。

2)语文学习在生活中。生活化课堂关注生活中的人,强调人在生活中的现实性、主动性。传统的课堂,学生为分数而活着,为升学考试、将来就业而活着,牺牲学生当下的幸福换取虚无缥缈的将来。生活化课堂强调在生活中,就是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当下,关注学生的现实需求,从学生当下的生活去寻找生命的意义,而不是把将来的需要建立在现实需要上。

3)语文学习到生活中去。生活化课堂是开放的,在空间上打破了课内外与校内外的壁垒;在内容上,打破了教材的界限。师生的课堂生活不是闭锁在课堂空间以内,教材给定的范围以内,而是延伸到课外,延伸到无限广阔的生活空间。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用学习来提升学生生活的品位,生命的质量。

二、明确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实验,促使我校的素质教育实施不断向纵向推进,全面提升我校的办学内涵;

2、通过研究实验,探索出一套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促使语文教学观念的变化,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

3、通过研究实验,促使研究对象——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三、研究内容

如何变革课堂生活的方式

要改变传统课堂学生学习被动、单一的状况,就必须开展以自主、体验、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从活动入手,改变师生生活的方式。

1、体验活动

儿童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是感性的,创设体验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

⑴在动手操作中体验

儿童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是在动口、动手的实际操作中体验的,如:一年级学生学习《人有两个宝》时,对“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中的“创造”一词难以理解,老师就让学生动手画一幅手形画,强调用自己的方法画。结果学生们有的在纸上直接画、有的把手放在纸上用笔拓印,有的在手上涂颜料在纸上印手印,运用自己的智慧画出了一幅幅闪现着创造火花的图画,在动手做中体验了“创造”一词的含义。

⑵在实践活动中体验

开展我为街道美容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美化家乡街道出力,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有的小组当语言医生,上街消灭错别字;有的小组当保洁员,为打扫新村道路;有的小组当监督员,寻找周围的污染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的活动情况和体会。

⑶在角色扮演中体验

如:教学苏教版第六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中,小骆驼的沙漠旅行故事贯穿全过程。小骆驼由开始觉得“挺委屈”,可后来觉得“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学完课文后,设计“小骆驼又一次与小红马相遇了,小骆驼会怎么说了呢?”课堂上顿时议论纷纷,再让他们分角色表演,学生们积极投入,丰富的作品充分展示了孩子们的自由想象,从而也明白了做人要自信,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不自卑;同时也不能像小红马那样以貌取人,要看到别人的优点的道理。
   
2、探究活动

探究是儿童的天性,探究活动以自主为特征,开展探究性活动,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的生活。

探究活动流程:

学生:    明确主题    收集信息    处理信息    形成观点

 

教师:    创设情境    提供资料    给予指导    组织交流

⑴探究书本世界

如:《石头书》让学生读了课题后产生问题:石头什么地方像书?石头书怎么读?然后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去发现、解决问题,并汇报学习成果。然后,再让学生说说你产生了什么新问题,有的想知道化石形成的详细情况,有的想了解地壳的变化,有的想知道矿石的种类……于是带着问题,搜集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利用和组合,完成了自己的探究。

⑵探究生活世界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究,使学生主动关注周围生活,产生改变生活现状的愿望,做生活的主人。

学校门口的车辆很多,形成噪音影响学习。于是产生了关于噪音的危害的调查。调查是这样进行的①调查统计噪音强度②实验阶段了解噪音源及人的反应,在噪音中观察动物的反应。③查询资料,了解噪音的危害。④形成调查报告。

四、研究措施

(一)健全课题组织、完善研究方案。

课题组是实际运作研究的组织,它是研究能否出成果的关键因素。对此,我们对课题组成员曾进行过几次调整。刚开始,由于此课题是学校主课题《小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的研究》的一个子课题,参与教师很多。但通过一学期的研究,我们发现,这样搞面广量大,不便管理,不利于活动的开展,因此也就根本完不成相应的研究任务。为此,在这学期,我们便根据第一学期研究的实绩,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合理的调整,最终真正把乐学习、乐研究、乐奉献、精力充沛、年轻有为的老师吸收到课题组来。

(二)建立管理网络,保证课题实施

为了加强组织建设,便于实施管理,我们建立了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子课题组长—课题组成员的三级管理体系。教育科研领导小组由校长、教导和教科室主任组成,经常开会讨论课题研究工作,负责制订实施计划,组织学习,指导研究和总结成果。特别是每学期均把大型的课题研究活动排入中心校行事历中,保证了课题研究的实施。

(三)重视理论学习,提高组员认识。

我们始终认为,搞课题研究,扎扎实实进行实践固然重要,但在研究过程中,合理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做法,不断充实调整研究思路则更为关键。

1、重视了文献资料的建设,除课题组成员共订阅了43种教育教学杂志外,学校还先后购买多种供教师业务学习的图书和音像资料,如《创新教育》、《小学教学全书》、《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等,从而大量丰富了课题组成员的学习内容,为课题取得实效提供了理论支撑;

2、采取了相应措施促使课题组成员加强学习,除组织课题组成员集体学习、研讨,还要求每月至少记1000字的理论学习摘记,并将其作为成果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多年来,我们一直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完成一万字的学习笔记,并专门配备了学习笔记本,要求课题组成员紧紧围绕研究课题,认真学习教学理论,积极开展教学实验,并在学习笔记本上记下学习理论的心得,记下开展实验的体会。这些学习笔记既有理论的阐释,又有实践的印证,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展示了他们参与课题研究的体会与收获,不仅将自己的思考导向深入,也给其他教师提供了学习和借鉴。

3、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对课题组教师进行培训。

虚心学习,不断探索是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达成的共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曾先后邀请有关领导和教育专家来我校指导,然后我们根据他们的指导及时调整了研究思路。同时我们还先后组织课题组成员赴常州市解放路小学、常师二附小、西夏墅中心小学、湟里实验小学学习取经,还多次派人赴杭州、南京、无锡、宜兴、常州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做法,从而为该课题组研究最终取得实效作了理论上准备。

4、设计《小学生活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课题管理网页。

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发现,如果没有一个能规范课题组成员课题研究行为和过程的抓手,课题组成员将根本无法实现对课题的深层次思考和研究,课题也将因不能按预定计划扎扎实实进行而流于形式。为此,我们设计了内容涉及课题实施方案、阶段报告、实验课教案、教学反思、学期教科研总结等专题网页。在实施过程中,让课题组老师及时上传学校网站。我们定期检查、交流改进,从而有效规范了课题组成员的课题研究行为,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了实处。

5、制订常规,严格制度

1)教科室根据学校各个课题的级别、梯次以及内在联系,建立较为严密、完整的课题网络,这对各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

2)教学与研究一体化,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使课题研究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向前发展。一次教研活动,也是一次科研活动。本学期,在每人要上一节实验课的基础上,推行了随堂听课制度,让每个成员时刻处在研究状态。课题研究是一个认识扩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操作的过程,只有在反复的认识和实践中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自成立课题以来,我们坚持了一个月一次集体理论学习制度,并组织成员开展学习交流活动。每次活动大家讨论激烈,各抒己见,及时解决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多向互动的交流,激发灵感,产生启迪,推动学习的深入,促进水平的提高。

3)建立教科研奖惩制度,较大地调动了课题研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五、研究成效

生活化课堂关注的焦点是生活在其中的人的生存状态,即在课堂生活中师生是否快乐,是否积极、主动,是否提升了生活的质量。因此,课堂是否生活化,可以通过生活在课堂中的师生的行为表现观察到。通过观察我们发现:

1、营造了一个令师生基本满意的课堂

课题组把课堂教学作为课题研究的主阵地,营造了生活化的课堂。通过寻找教材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和探究活动等形式,加强了课题的实践研究,创设了生活化课堂的基本途径:从教材入手,改善师生生活;从活动入手,改变师生生活。生活化课堂的营造,在民主、平等、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里,师生的课堂生活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在生活化的课堂里,沟通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与书本之间的联系,沟通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周围的世界之间的联系,使课堂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的生活,使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获得更精彩。

2、营造了一个主动发展自己的课堂

1)课题研究首先改变的是教师的角色行为,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学习中的顾问、帮助者、促进者,教师与学生一起创造、参与课堂生活,在师生互教互学中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其次,教师的人才观、发展观发生了变化,当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课堂生活被打破,课堂生活的内容延伸到无限广阔的生活空间,教师失去了知识权威的光环。因此,课题组成员十分重视理论学习和文献研究,采取交流式、案例式等有效的学习方式,进一步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逐步形成了一支有理论底蕴,能上好课的科研型的教师队伍。本课题组的教师结合课题研究,撰写的论文也屡屡获奖。如周琴妹老师撰写的教学设计《蚂蚁和蝈蝈》获江苏省教育学会三等奖;殷文静、丁锁英、刘红梅老师撰写的论文获江苏省二等奖;周琴妹、高斐老师撰写的论文获省三等奖。

2)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课堂是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重要阵地,“生活化课堂”所创设的自主、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积极愉悦的课堂生活唤醒了孩子们沉睡的潜能放飞被囚禁的情愫,使每一个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上都得到了发展。

六、进一步的思考

1、现在,课题研究已到了中期评估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没有得到充分培养,还需要课题组成员针对个别差异不断探索,不断研究。

2、影响课堂生活质量的因素很多,本课题以研究学生的课堂生活为主,而对教师的课堂生活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3、我们的研究,缺乏多层次的理论支撑,尤其是有关这方面的理论材料较少,还处于较低的层次,迫切需要领导、专家、兄弟学校的指导。

4、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会引起语文教学观念的变化,也会影响整个课堂教学体系的设计,组织一个专题,不是一、两节语文课就能完成的,这就会引起时间上的矛盾以及同其他学科的冲突。下阶段除继续研究变革课堂生活的内容、变革课堂生活的方式、变革课堂生活的时空外,要着力研究变革课堂生活的评价这一内容,使此课题研究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20081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