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工作总结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本学期我校教育科研工作,坚持“科研为先、质量为重、以人为本”的原则,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校本培训为依托,深入开展教学研究,进一步加强课题的有效研究与过程管理,积极开展校本教科研活动,精心打造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力争使教科研工作有新的发展,新的突破。
一、教师培训
为进一步将理论学习和教科研实践融为一体,我校充分发挥校长室、教科室的指导作用和服务功能,以读书、培训、讲座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1、读书富脑
为进一步构建书香校园,让每一位教师享受阅读、享受教育、享受人生,期初,我校启动了“读书富脑”工程,向老师们提出了具体的读书要求:(1)勤学习,积极实施“富脑”工程;(2)多交流,积极实施“健脑”工程;(3)常反思,积极实施“醒脑”工程。并向中、青年教师赠送了一本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的著作《孩子们,你们好!》。组织教师将读书所得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写出读书论文、心得、读后感等,并积极向报刊、杂志投稿。
2、学习研讨
本学期继续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活动,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我们根据上级培训计划和学校实际情况,认真组织教师外出参加学习和听课活动,确保每次活动有实效。
为进一步推进提升改造工程,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两周后,学校又组织部分骨干教师赴常熟市实验小学学习,大家观摩了两堂课,听取了学校发展史和学校目前概况的介绍,观看了“小学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研究”的课题研究专题片。如何结合我校校情,学以致用,如何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潜心教学与研究,为学校的后续发展积蓄力量,奉献智慧与才干,是我们每位骨干老师正在思考的问题,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3、专题讲座
过去,我们进行教师的培训工作时有严重的“依赖”心理,依赖上级教研部门开设“培训班”,依赖“专家讲座”。我们清醒的看到,专业引领并不只意味着外界专业人士力量的支持,同时校内骨干的辐射作用也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间的专业引领,专业切磋,协调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对教师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本学期,我校继续利用双周一教师会议时间,赵伟琴、周琴妹、刘红梅、刘亚莲、钱志林、丁锁英等骨干教师和特长教师走上讲台,讲述自身的成长经历,阐明自己的学术观点,分享学习的心得体会等等。这样的培训,一线的教师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懂、做得了。
4、教育论坛
我校将继续为教师搭建交流教育思想、砥砺教育智慧的平台,围绕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激烈的探讨。本学期交流的主题是“小班化教育”,请老师们闲暇之余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做好充分的交流准备,为下学期小班教育的正式实施打好基础。
二、课题研究
1、落实常规
本学期学校课题研究能认真落实工作常规,期初制定教科研工作计划,召开课题组工作会议,期末撰写工作总结,反思一学期工作得失,同时做好各种资料的归档工作。
2、扎实推进
我们按照期初制订的课题研究计划,扎实推进各项课题研究工作。
《新教育》课题组举行了“多彩语文”、“奇妙数学”等多项专题活动,每次活动都获得了“满堂彩”。(1)多彩语文。为解决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的难题,
德育课题组也成功开展了数次寻访家乡名人活动。
另外,电教课题组黄小青、王文娟、丁锁英、谢昱洁老师,数学课题组蒋微云、何建平老师,市级民间课题组陈建伟、周怀娟老师在本学期分别执教了课题组公开教学研讨课。每位执教老师都能深入钻研教材,密切结合研究主题,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成果显著。
3、推广成果
推广科研成果是教科室的工作职责。教科室本着服务教师、服务教学的要求,及时发布各类征文信息,送交各级参赛论文。本学期,我校已经组织老师参加了常州市“新观念、好实践”征文活动,9位送交了作品。我们还将参加江苏省“蓝天杯”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活动(
三、教育宣传
本学期学校教育宣传工作在校长室的关心支持和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培训和采风活动,成果显著。
为了加大学校新闻宣传的力度,提高教育通讯员的业务能力,
为进一步提高学校宣传队伍的新闻报道水平,提高通讯员的摄影技能,更好地发挥摄影在教育宣传中的作用,
为加强通讯员队伍建设,激发通讯员主动撰稿意识,
本学期,我校共向“武进教育信息网”发送新闻稿件51篇,8位老师参与撰稿。上传教师作品8篇,学生习作65篇,充分展示了全校师生的风采。
宣传嘉小教育,我们责无旁贷。相信在全体通讯员的共同努力下,我校教育宣传工作将会不断向专业化迈进,做得更加有声有色。
四、存在问题
学校教科研工作虽然开展了一些活动,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存在的问题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由于教科室主任自身水平有限,对教科研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工作创新力度不够,对教师课题研究指导不力,课题研究实效性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