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工作总结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时光荏苒,一学期的时间在紧张而又繁忙中悄然度过。本学期我校教科研工作在“科研为先导”的旗帜下,进一步加强学习与研究,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学理论,紧紧围绕新的课程标准,将教研、科研、校本培训融为一体,提升学校的教育科研水平。
一、教师培训
1、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理念。
我校积极开展师生读书活动,努力营造书香校园。明确提出教师假期读书要求。为了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努力打造终身学习型教师,引领教师在读书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开学初,我校举行了“书香溢满校园,心灵徜徉书海”教师读书心得交流会。本次读书交流会分享的书籍是《新教育》和《第56号教室的奇迹》,老师们都能在百忙之中细细品味,并慷慨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收获。交流会上,大家积极探讨,畅谈读书心得,构建共同理想,在浓郁的学习氛围中,精神生活得到丰富,职业生命力得到充实,个体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老师们都从自身的教学体验和生活经历去谈自己的感受,发自肺腑,令与会同行回味无穷、受益匪浅。
2、学术沙龙,提供交流平台。
为了进一步明确办学理念、校训、校风、学风之间的逻辑关系,
期末阶段,我校还将进行六个组别、全体教师广泛参与的教育沙龙活动。
二、课题研究
本学期,我校区级现代教育技术课题《“花木文化”校本教材电子化与应用的研究》于2011年顺利结题,《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积极准备申报区级课题。我校深入开展学科课题研究,重视在实践中的研究,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推进新课程教学向纵深发展,力争做好课题研究的“两结合”,突出教科研的实效性。
1、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
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小学数学课堂上通常是“老师上面讲,学生闭书听”,教师把数学课变成了习题课,把数学教材变成了学生手中的习题册,尤其是一些学困生,当他们对某些知识不理解时,老师不是从根本上去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帮助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而是经常给他们额外的奖励——题目,致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些问题阻碍了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提高,造成了学生数学阅读兴趣不浓,缺乏数学阅读的方法,到了高年级后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严重缺失,没有得到提高发展,导致两极分化现象严重,考试成绩不容乐观。苏教版数学教材图文并茂,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很适合学生去阅读,也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因此学生进入小学后,我们应该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和心理需要,及时地指导他们阅读数学教材,掌握阅读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即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数学更需要培养学生阅读课本和数学课外书刊的兴趣和能力,基于此,我校进行了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并申报了区级课题。
2、教科研与理论探究的结合。
我校积极组织实验教师按课题以课堂为主渠道开展实验,对教科研中的重点问题、细节问题,抓实做深,力争有新发现新突破,组织教师围绕研究课题认真写好教科研总结,及时写好教后的反思后记,教学经验总结,收集有关实验资料,撰写经验总结、论文、个案,资料归档等的一体化做法,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本学期,我校教师共撰写18篇教育教学论文参加江苏省教育学会论文评比,16篇论文参加武进区教育学会优秀论文评比(评比结果尚未公布),黄小青、陈嘉莉两位老师撰写的论文分别获中国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二、三等奖,多位老师的文章发表于各级各类杂志、刊物。
三、教育宣传
在如今的信息时代,“酒香不怕巷子深”已成为历史,“武进教育信息网”为学校的日常宣传提供了良好契机,我校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播报最新动态,传达教育理念,彰显师生魅力。开学初,我校成立了教育通讯组,并召开了全体通讯员会议。会上,王英简要回顾了上学年学校宣传工作,并结合自己几年的撰稿经验,从“重积累”、“选角度”、“讲服务”等方面谈了该如何写好新闻报道稿件。
全体通讯员积极领会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学校与社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做社会的耳目,听闻学校每一点进步,做学校的口舌,讲述自身每一滴收获。本学期共向“武进教育信息网”发送教育新闻34条,教育随笔14篇,学生习作23篇。为学校、师生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四、存在问题
我校教科研工作既有取得一些成绩,也存在许多问题。
1、教科室主任水平不高,缺乏对教师课题研究、专业发展的引领能力。
2、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不高,单独进行课题研讨的经验和能力不足,需要今后加强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结,不断提升教科研理论知识与科研水平。
五、今后打算
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是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成功之路,而且也是一大批优秀教师的成功之路。针对教科研存在的问题,我校今后工作将进一步立足于课堂教学,将课题的“立足点”与学校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重点同步;将教研的“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将教研的“切入点”放在挖掘学生的潜力上。教科室将紧密与教导处工作配合,重视过程管理,加强对教研活动的监管、检查与考核,切实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