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泽中心小学教科研工作总结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
本学期,我校继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教科研先导服务功能,围绕区教研室和学校提出的工作目标,依托全校教师,以课改为重点,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大兴校本研究之风,切实提高教科研工作实效,构建适应我校教育发展的教科研体系,提升我校的办学水平。
一、抓理论学习,强化科研意识
教师的科研能力来自于学习,来自于实践。我们坚持“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的原则,建立立足于校本的学习型组织,以“导学、自学、互学”等形式,继续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组织教师学习教科研理论,有关有效教学理论的研读,促进教师转变教育理念。
1.专家引领学习。学校邀请了课程改革的有关专家、学术带头人来校讲学,帮助教师聆听窗外的声音,鼓励教师与“专家”对话;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拓宽视野组织教师参加市、区组织的课题、科研等业务培训,确实提高教育教学研究的水平。
2.教师平时自学、交流互学。只有不断地汲取,才能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首先,重视教师的读书工作,做到期初有安排,期中有活动,期末有考评。认真推荐阅读书目,要求教师一学期读教育专著不少于1本,做读书札记3000字以上;举办读书心得交流会。
二、抓课题研究,提高教科研成效
本学期,我校继续抓好市级、区级及小课题三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常州市“十一五”重点课题《开发花木文化资源,加强学校课程建设的研究》、区级课题《小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顺利结题,电教课题《“花木文化”电子教材的开发与应用的研究》顺利通过中期评估,并荣获二等奖。新教育课题《创新校本研修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成功开题。
1.课题顺利通过中期、结题评估验收
本学期是“十一五”市级重点课题研究已进入深入研究及结题阶段。对课题的研究工作加强引导,科学规划,规范管理,注重实效。引领教师开展切实可行的行动研究,紧紧围绕教育教学工作实践,密切关注教改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抓住一些带有前瞻性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力争取得显著成果。
加强理论学习,对收集资料进行整理并编撰成册,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培训,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的,掌握相关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课堂教学随机抽查等形式,对有效教学的现状、策略使用情况、教师及学生相关素质及其它制约因素情况作详细调查,积累调查信息,撰写调研报告。
能经常召开课题研讨会,并请有关教育专家莅临指导,对课题研究方向和内容进行论证,提高全体教师研究的有效性,扩大课题的影响。在
2.新教育课题顺利开题
新教育,意味着一种教育思想,一股教育激情,一份教育诗意,一项教育行动。
仪式由
新教育正向我们走来,我们希望新教育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同时,我们也相信新教育在嘉小这片沃土上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三、抓队伍建设,提高研究水平
学校教科研要向纵深发展,要提高研究的层次,必须依靠一支积极性高的教师来完成,这里,教师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1.每位教师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每月写一篇教育叙事或教学反思、每学期完成一节公开课、撰写一篇教学论文、制作一个教学课件,将教师“六个一”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
2.加强教育科研理论和教育科研方法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科研素质。本学期,教科室王英老师赴无锡市东林小学参加了江苏省生活教育课程化活动暨省陶行知研究会2009年年会,赴常州市同济中学参加了市级课题组长培训,能及时把培训精神传达,加强对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方法的培训和指导,引导广大教师用科研的方法、科研的视角研究新课改、实施新课改,研究学校发展中生成的课题,不断的提高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
四、抓成果推广,提升研究价值
要及时总结教育科研成果,适时推广优秀成果,使优秀的成果转化为教学的生产力,促进教育质学的提高,推进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1.本学期,教师们积极提炼科研成果,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据不完全统计,本学期我校有6篇文章发表于《辅导员》、《长三角教育》等国家级刊物,有十余篇文章发表于《江苏科技报·今日教育》、《常州教师教育》等省、市级刊物,7篇文章获“蓝天杯”论文评比二等奖,18篇文章获“蓝天杯”论文评比三等奖,5篇文章获市、区级论文评比一等奖。
2.教育宣传报道是学校外塑形象的重要途径,学校可凭借这一途径,把自己的教育理念、改革举措传递给社会、家长,从而得到他们的理解、帮助,更好地推动学校的工作。本学期我校进一步加强了宣传报道队伍的建设,提高我校教育宣传的力度、密度和深度,教科室及时总结、提炼和发布各级课题研究成果以及办学经验,一方面做好校园网《校园新闻》的传输工作,还承担向《武进教育网》发送新闻报道的工作,本学期共向《武进教育网》发送新闻报道17篇,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