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工作总结
(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
本学期,我校继续以学校工作目标为指导,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加大教科研力度,健全制度,落实措施,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深化本校教科研课题研究,开发特色项目,千方百计为师生的成长、成材架设多元发展“立交桥”。坚持向教科研要质量,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使学校形成良性循环的办学态势,为省级优质学校的争创工作作好充分的准备。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总结本学期的主要工作。
一、加强学习,切实提升理论素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需要我们及时总结和交流教育教学中的得与失,深入讨论课改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新对策,提高实施水平,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开拓创新。
我校充分发挥教研组长、课题组长的引领导航作用,抓住每一次研究活动的机会,认真组织,定期开展以教改为重点的各种形式的理论学习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和反思能力。
我校于2008年4月29日举行了主题为“让心灵家园丰润起来”的赠书读书启动仪式,向每一位教师赠送了一本教育专著——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郑金洲教授编著的《教育碎思》。我们还定期编印了《生本时代教学设计的着力点》等多篇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材料,期末前组织教师进行了考查。促进教师每日不间断地读书,“品悟好文章,抒发真感动,享受好时光”,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共同营造书香校园。
二、强化培训,努力提高科研素质。
本学期,我们继续强化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1、配合教导处组织好教师参加上级的通识培训。做到学以致用,及时对课改实验工作进行总结、反思,提炼成功经验,寻求薄弱环节,采取相应措施,以加快我校新课程推进的步伐。
2、大力推行校本研究,采取与专家交流、创办论坛、开办博客等方式,进行多层次的教科研交流与研讨。我校于
3、充分挖掘校内资源,继续发挥骨干教师的排头兵作用,认真组织优秀教师上好观摩课、示范课。我校于第十周举行了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学能手示范课。请常州市学科带头人赵伟琴、刘红梅、刘亚莲、周琴妹老师作了专题讲座,与大家一起学术研讨,谈谈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成功经验,使广大教师深受启发。
三、优化方式,深化课题研究工作。
1、课题管理制度化。
(1)绝大多数课题组成员都自觉做到“五个一”。 每月参加一次集体学习活动;每月撰写一篇教学反思;每学期读好一本教育刊物;每学期撰写一篇课题论文;每学年上一堂课题研究课。
(2)严格按照《嘉泽中心小学教科研工作考核细则》对教师的教科研工作进行考核。
2、课题研究日常化,日常工作研究化。
课堂教学是主阵地,课题研究是主战场。每一位教师要抓住新一轮课题研究的契机,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关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从困惑中发现问题,从问题中提炼课题。
做好学校主课题《开发花木文化资源,加强学校课程建设的研究》方案修订工作,扎实开展课题研究,校本课程、活动课程、国本课程建设齐头并进,确保能顺利通过年底的中期评估。继续作好区级课题《小学生活化课堂的研究》和电教课题《“花木文化”校本教材电子化与应用的研究》的研究工作,围绕课题做好期初制订计划、期间开展活动、期末撰写总结等系列工作。坚持以课题带动课改,以课题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以课题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各课题组成员按工作计划合理分工,落实研究任务,定期举行集体研究活动,撰写研究心得和研究个案,同时重视做好资料的收集和管理工作。
3、校本课程课题化。
校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学期,我们将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组织全体教师学习相应的课程论知识、课程理论,特别是有关校本课程的内涵、意义、开发、实施等等。发动全体教师根据学校各种条件、各种资源;研究本班学生的个性特点、需求,同时研究自己,反思自己的知识建构过程,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积极参与开发和实施富有个性化校本课程。并以课题研究的方式,将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施更具规范化,科学化。把校本教材作为我校的品牌和亮点来建设。
4、资料收集网络化。
本学期,教科室与信息处密切配合,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加快管理网站建设,通过培训促使广大教师掌握不同程度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水平。能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研究教育现象,高效地服务教育教学研究。
5、研究成果普及化
认真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征文、论文竞赛,积极帮助教师向有关刊物或教育专业委员会推荐优秀教育教学论文,对外推广教科研成果。本学期,共有18篇论文参加武进区“教海探航”论文评比,24篇论文参加江苏省“2008年课改优秀论文评比活动”。还有多篇论文准备参加江苏省“教海探航”和“语、数优秀论文评比活动”。
四、存在问题。
1、由于受自身能力的限制,对教师教科研工作的指导力度不够。
2、工作基本按部就班进行,缺乏创新举措。
2008.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