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研组工作总结
(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
转眼之间,2007-2008第二学期又将结束,我们科学教研组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告一段落。站在学年的终点站,回顾一个学期来的科学教研工作,有成绩也有不足。现将这一学期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丰富教师视野。
新课程的实施,使得每一位科学教师都面临这样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理解把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改变教学方法,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面对编排和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的教材,我们认识到了只有学习才能够让自己适应于新教材的教学。
我们教研组的科学老师除了学习新课程方面的书籍,还订阅了《科学课》、《科学大众》、《小哥白尼》等科学方面的杂志,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次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充实自己的科学课堂。此外,我们科学老师还积极参加市、区组织的各种教材培训和教研活动,回校后及时反馈、传达培训收获,使资源得以共享,使全组老师的观念得以同步更新。
二、因地制宜,开发课程资源,充实科学课堂。
实施新课程,牵涉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怎样才能开发好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资源作用的问题。由于现行的科学教材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一方面实现了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学习的有机结合,使教材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形成开放的教材体系;另一方面,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为教师和学生留有选择、开拓和创造的空间。这也正是教师联系本地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切入口。因此,教师应努力抓住学校、社区的资源优势,再现地方特色,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活动引进来,让教材生动起来。
我所在的嘉泽中心小学地处常州市武进区滆湖西畔,是全国闻名的花木之乡,科学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走出校门,就是广阔的田野,有各种农作物,有野生的奇花异草,有各种形态的根、茎、叶,有万紫千红、千姿百态的花卉,有名目繁多的果实。我在科学教学中就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的自然环境优势开展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直接感知大自然。这不仅解决了课堂教学直观材料不足的问题,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如《植物的不同与相同》、《落叶变成了什么》、《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等等,诸如此类的科学课,我们科学老师就把学生带出课堂,走进校园,走进大自然,充分利用这些自然资源来为教学服务,不仅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学地认识事物,又使他们在接触自然环境和事物中亲近和欣赏大自然。
三、认真辅导好科技兴趣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科技教育必须同学科的整体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科学教师有这方面的优势,辅导学生科技活动是我们科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它是科学课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在本学期的科技活动中我们主要是指导我们的学生开展课外科学探究活动,指导学生撰写科学小论文,辅导学生进行科技小制作和小发明的实践,组织学生参与本学期各级各类举办的科技比赛活动。
在本学期,我们组织学生参加了科技知识兴趣小组、航模兴趣小组、数棋兴趣小组等等,积极为下个学期的航模比赛、金钥匙科技竞赛作准备。在本学期区教育局、区科学技术学会组织的数棋比赛中,我校的钱泽龙、吴涵同学获得了一等奖;许振北、蒋路远、沈迪、丁晨杰、许云来、王炜同学获得了二等奖;马均昊、陈俊杰、邓露露、吕健、吴梦飞、朱广志同学获得了三等奖。我们每个科学老师都很努力,争取在下个学期的各项科技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所有的成绩都只能代表过去,在将来,我们都会一如既往地走下去。
嘉泽中心小学科学教研组
2008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