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干中成长 于争创中发展(初稿)
——常州市武进区嘉泽中心小学创建优质小学工作汇报
嘉泽中心小学前身为创办于清末民初的赵氏私塾,是由塾师赵起宇私人举办的,规模很小,校址在吴宗祠。1918年,改名为嘉泽小学,由赵文光创立。1949-1956年,改名为武进县嘉泽中心小学,校址在吴家祠堂关帝庙。后来随着小学布局的调整,嘉泽镇于1984年至2007年,先后撤并14所村校完小。在九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武进教育中有着良好的声誉。这里曾有佘中、赵熊诏、庄培因三状元,有“十里三状元之说”,期间也成长了一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赵杏中同志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唐蔚同志曾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师;胡迪曾任江苏省重点高级中学、全国示范性高级中学——武进奔牛高级中学校长达十年之久;章听福曾为江苏省重点高级中学、全国示范性高级中学——武进前黄高级中学校长……这里也曾滋养了一大批出色学子:唐益之同志曾为新四军政治部秘书、中国人民银行经理;莫子中同志曾荣获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称号;金仲康曾获全国万米长跑冠军;党政军县团级以上干部及中高级科技人员三十多名(部分)。仅嘉泽街上清华大学生就有两名……
嘉泽中心小学经历了九十多个春秋,历尽沧桑。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最近二十多年来,学校在办学条件、办学规模上有了较大突破。1985年移地新建,从庙桥搬至周桥旁,新建教学楼一幢,投资10余万元。1986年11月,第二幢教学楼建成,投资12余万元。1995年暑假,第二幢教学楼二层楼翻建成三层楼。1999年暑假,四层新教学楼落成,投资130万元。2001年暑假,综合楼、阶梯教室、图书馆落成,投资150余万元。2006年8月,新食堂建成,投资100余万元,建筑面积 1160平方米 ,可容纳全体师生在校用餐,并达市A级食堂标准。其间,一些教育、教学辅助设施相继完善。2007和2008两年,又新添多媒体教学设备12套,新添设了一个学生计算机室,多功能阶梯教室新装备了舞台音响系统一套。现在全校占地面积 34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 9108平方米 ,有21个教学班,56个教职员工,954名学生。学校各类基础设施基本齐全,学生专用教室,如微机室、美术室、音乐室、舞蹈室、科学实验室、校园电视台、校史陈列室等,设备先进,后勤服务系统完善。漫步校园,曲塘潋滟,佳木葱茏,碧草如茵,繁花竞妍,听小桥流水之淙淙、赏河心亭廊之风韵,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近90年来,学校始终坚持育人的宗旨,服务学子,造福乡梓,贡献国家。多年来学校规范管理,确立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国人”的办学目标,形成了“团结、勤奋、求真、创新”的校风,“严谨、踏实、热情、负责”的教风和“勤学、好问、善思、乐创”的学风,提炼了校训——“泽润”,孕育了以“自强不息、追求卓越” 为学校文化内核的嘉小精神。近年来学校坚持“为每个孩子创造人生幸福”的办学理念和“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的办学宗旨,凸显“构建和谐校园、创建花木文化”办学特色。近三年来,我校又围绕实施三年主动发展规划,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全体师生员工艰苦奋斗、务实创新、追求卓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中国骄傲”全国读书教育活动组织奖、省“百日冬锻”先进学校、省档案工作二级单位、市先进教工之家、市依法治校先进单位、市“两条一规”先进学校、市国际数棋团体三等奖、区督导评估优秀级、区“洛阳中学杯”田径比赛小学甲组团体第四名、区“百日冬锻先进学校”、区未成年人科技创新教育“先进单位”、区先进教工之家、区模范教工之家、区档案工作“先进集体”、区体卫艺展板评比二等奖、区“团结、廉洁、开拓”好班子、区中小学生田径比赛小学甲组团体第二名、区 “冬季三项”锻炼活动“先进学校”、区特色学校、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区教育收费规范学校、区绿色学校、区行风建设“先进学校”、区德育先进学校、第一办公室被评为区“五一巾帼标兵岗”、低年级语文教研组被评为区“优秀教研组”、区教工合唱比赛二等奖、区“校务公开先进学校”、区航空模型比赛团体一等奖、区“欧迪办公杯”中小学舞蹈比赛一等奖、《绿色嘉泽美好家园》、《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获优秀团队观摩活动一等奖……这些骄人的业绩,受到了群众的赞誉和社会的肯定。
创建江苏省实验小学,是我们嘉小人的梦想和追求,自确立创建目标以来,我们本着“以评促建设,以评促管理,以评促发展”的宗旨,凝心聚力,团结拼搏,在创建道路上进行了坚定而有效的实践与探索。
下面我就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和专家作一个简要的汇报。
一、德育为首求创新,开拓育人新天地。
1、发挥德育功能,夯实育人阵地。至今,学校共有教学班21个,学生954名。我校注重加强德育队伍建设,特别是班主任队伍建设。每学期召开1-2次班主任会议,每年开展班主任工作经验总结或德育论文评比,每个年级每学年举行一次学生家长开放日活动。多年来坚持开展主题班队活动观摩,让班主任在实践中互学互进,共同提高。学校在原有班级量化考核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完善、充实了《班主任工作考核办法》,使我校德育工作更加规范化、系列化。坚持德育为首,全面育人,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努力构建学校、社会、家庭相互沟通的德育体系。进一步健全德育工作机制,明确德育职责,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课堂教育、活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注重德育与各类课程的整合,发挥各门课程的德育功能。加强德育工作的研究,有针对性地抓好诚信教育、礼貌教育、八荣八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珍爱生命教育,切实加强法制教育,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引导他们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关注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2006年被评为“武进区未成年人科技创新教育先进学校”,2005—2006学年被评为“武进区德育先进学校”。
2、坚持寓教于乐,开展专题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构建书香校园,培养学习型的人才,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使孩子们学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增长知识,应用知识,开阔眼界,提高素质;体会读书乐趣,养成读书、爱书和终身学习的好习惯。我们加强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 以生命为基点,确认主体地位;以课堂为阵地,激活德育生命;以实践为基础,引领自我教育;以理解为纽带,实现人格感悟;以评价为手段,张扬学生个性;以学校为核心,创造精神家园。活动中,学生的身心得到了愉悦,活动能力、知识水平得到了提高,个性得到了发展。
3、开发隐性资源,泽润育人文化。武进历史上有十个状元,嘉泽就有其三,学校利用此资源,建有“状元亭”等,为学生提供精神养料,打好文化底蕴。学校加大投入,充分利用学校有限的空间,建立校园音乐频道,让歌声萦绕校园;建成绘画长廊和开放式图书馆,给孩子们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丰富学校网站,为师生营建了一个健康的网络空间;成立《常州日报•小记者苑》和上海《少年日报》小记者站,曾组织小记者们赴北京、上海、宁常高速公路滆湖大桥、紫薇园、红月亮等地采访,撰写的报道刊登在《常州日报》和《少年日报》上,受到了普遍赞誉;举办“品书香润情操”的读书节,让学生在书海中畅游,感受读书之乐。
二、科研先导为依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基础和源头。我们坚持“铸师魂”和“强师能”两轮驱动,经过多年努力,锻造出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56人(其中职工1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大专以上学历50人,占教师总数的91 %,其中本科学历31人,占教师数的56%,正在本科函授和自考的有13人;现有中学高级教师6人,小学高级教师37人,两项占教师总数的78 %。各学科教师配制合理,能满足课程要求。全校有常州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6人,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5人,市教学能手2人,镇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0名。有十 余名 老师分别被评为武进区、常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乡村教师、优秀德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等。3位教师被评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工作者。近年来,多位老师在区、市级说课、评优课比赛中荣获一、二等奖。学校有两个教研组分别被评为武进区、常州市优秀教研组。
1、 构筑成长平台,促进主动发展
“师表工程”——提升教师师德修养。我校充分认识到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倡导“爱岗敬业、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的精神,号召教师“热心爱教、优质施教、文明执教、廉洁从教”,向优秀事例学习、向身边的典型学习。积极开展教师回报社会、师德征文评比多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活动,校内教师中形成了教书育人、敬业爱生的良好氛围。
主动发展——增强教师发展动力。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全面、深入剖析自身现状,制定三年主动发展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明确三年奋斗目标和年度成长目标,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达成奋斗目标,做到自加压力,主动发展。
校本教研——夯实教师成长基础。学校制定了各学年校本培训计划,各年级组、教研组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重点抓好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青蓝工程,切实加强校本教研活动,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新课程实施水平。
专家引领——借力登高而望远。近年来我校先后邀请了原市教研室主任汪履平、区教研室主任徐惠仁、省特级教师李伟平、林志明、陆一平等10多位专家来校讲学。我们邀请局前街小学、湖塘桥实验小学、湖塘桥中心小学等学校的专家级老师与我校教师“面对面”。我们挖掘、利用校本资源,发挥骨干教师的排头兵作用,认真组织优秀教师上好观摩课、示范课,实施校级“专家”引领。
沙龙活动——在智慧共享中前行。学术沙龙为教师们构建了一个交流教育思想、砥砺教育智慧的平台,至今已开展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讨”、“经典诗文诵读”、“一堂好课的标准”等主题的学术沙龙活动。我们在这一方小小的天地里实现了智慧与思想美丽的碰撞,实践与探索亲切的交融,我们享受着教育科研的精神乐趣。
教师博客——引导教师日知日新。我们要求教师反思的声音不仅抒写在每一篇教案后,更倾诉在网络论坛里。老师们在校园“博客”中尽情挥洒自己的所悟所感,
2、强化科研意识,深入课题研究
我校的教科研工作起步并不早,但因为过程扎实、研究规范、注重质量,所以后劲较足,也取得了累累硕果。我校于2000年成立了教科室以来,陆续承担了省、市、区各级各类课题的研究工作。“十五”期间,我校不断完善课题网络,把与夏溪实验小学合搞的省级课题《充分开发花木文化资源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研究》确立为学校主课题,2003年该课题成功结题。之后,常州市级课题《小学专题性作文教学的研究》于2005年结题并获区级二等奖。市级课题《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研究与探索》与区级课题《信息技术支持下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相继结题,市级课题获市优秀奖,区级课题获二等奖。另外区级课题《营造生活化语文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和《小学生数学错例的心理分析及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也顺利通过结题鉴定。目前,我校确立了一项新的主课题:《小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的研究》,这一课题是我们结合本地自然条件、人文资源、经济发展现状以及本校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我校的发展趋势,适时提出的。除此之外,我校还有1项市级备案课题《开发花木文化资源 加强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和1项区级课题《“数字化”花木文化校本课程的研究》正在研究中,将于明年12月份结题。近三年来,学校有数百多篇论文、案例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或发表。
我们围绕“让课题生成于真实的问题中,让研究落实在真实的行动中”做了如下几方面工作:
健全网络,制订规程。学校健全了以校长室为龙头,以教科室为中心,以课题组(教研组)为基本单位的组织网络,保证了我校教科工作正规、科学、系统地发展。我们对各级各类课题建档立卷,实行跟踪管理,实施网络化运行,从设计、论证到操作、调整、结题,制定了一套规程与制度。为促使科研活动的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激励教师教科研的热情,我校出台了《嘉泽中心小学教科研工作考核细则》,评选了“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
统筹规划,优化管理。学校教科室制定了《嘉泽中心小学教育科研三年规划》,明确了教科研工作的发展思路,端正了学校教育科研的方向,全面规划了学校的教育科研课题。课题规划有很好的衔接性、系统性。为扎扎实实落实课题规划,教科室每学期均有计划,并组织实施,期末进行总结。如:常州市级课题《开发花木文化资源加强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就是在前主课题《充分开发花木文化资源 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研究》中展开的深层研究。目前,我校的主课题《小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的研究》是从市级课题《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研究与探索》和《营造生活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中深层和拓展的研究。
至此,我校建成了以市级课题为重点,以区校级课题和个人研究专题为基础的立体式教育科研网络体系,从而显示了我校科研特色。为加强课题的过程管理,我们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在课题研究中开展“五个一”活动:每月参加一次集体学习活动;每月撰写一篇教学反思;每学期读好一本教育刊物;每学期撰写一篇课题论文;每学年上一堂课题研究课。
着眼课堂,根植实践。为了富有成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我们要求教师树立“教师即研究员、教室即研究室”的观念,将研究落实在真实的行动中。我们选择那些贴近学校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各课题组之间整合资源,加强协作,每年能出阶段性成果。对一线老师,我们提倡研究“小课题”,从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入手,自下而上,力争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互相促进。我们要求研究课要渗透课题理念,通过课堂实践,推动老师们对课题思想的深入理解,从而营造了教育科研与校本教研双向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使得课题研究工作真正为新课程服务。
加强宣传,推广成果。以网络平台为窗口,将课改信息、教学心得、课题论文等发送至校园网和武进教育网,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教育资源的共享,营造乐于探索的浓郁氛围。除各课题编印课题组教师论文集以外,我们还编印了教师论文集——《树蕙苑》,该书收录了老师们最近三年在全国、省、市论文评比中荣获一、二、三等奖或获区一等奖或发表的论文()篇文稿。
三、特色龙头为阵地,努力提升办学品位。
1、开发社区资源,构建花木文化特色。
“校在绿中,人在景中。满目苍翠,鸟语花香”是对我校的真实写照。学校从1998年十多亩地扩展到现在的52亩地,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绿化大面积增加的有利时机,精心规划、设计,自己动手建设具有不同特色的小园区,如树蕙楼前有“托起明天的太阳”、楼后有“桃李园”“岁寒三友园”,滋兰楼后的运动区有“奥运五环”等。学校种植的花木有一百多个品种,我们曾在每一种花木上都挂了牌,牌上写着花木的名称、种类、生活习性,学生在无意间增长了许多花木知识。我校积极开展以“花木文化”为主题的班队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增强环保意识。如开展“滆湖明珠花木情”的区级少先队观摩活动,开展《放飞绿色的希望》、《绿之韵》、《绿色遐想》等五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中的叶贴画、叶脉书签制作比赛、花木知识竞赛、“百草园”征文、花木时装表演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发挥社区教育资源,建立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学校以此为背景,开展的“绿色嘉泽、美好家园”和“寸草心语”主题活动,均获武进区团队活动观摩一等奖,五(2)班的“绿艺”小队获“常州市特色小队”光荣称号。另外还构建“花木文化”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体系。在2001年我校就编写了《花木文化》的校本课程,作为一到六年级校本课程指导用书,并受到局领导的肯定与好评。2006年我们又组织教师修订《花木文化》校本课程,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学校还因地制宜制定综合实践活动开发的计划和方案,开辟了校内学生实践基地,开展参观、扦插、嫁接等活动,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一些初步的花木种植技能。我校被区教育局评为 “特色学校”和“绿色学校”。
2、诵读经典诗文,营造民族文化特色。
我校于2004年被确立为江苏省“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实验学校,就利用中华经典诗文教育实验课题,积极开展研究与活动。每学期教导处制定各年级学生经典诗文计划,在每班的黑板上开辟“古诗和成语积累”专栏内展示,由各班主任老师和语文老师负责实施,要求低年级学生一学期掌握10首古诗,中年级15首,高年级20首,期末进行古诗成语积累考查,并进行评比。每学期还举办经典诗文诵读节,掀起诵读高潮。
3、重抓田径集训,打造体育教育特色。学校成立了校长、教导、总务和体育教研组长的体育领导工作小组,制定计划,落实措施,及时分析,总结得失。严格贯彻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学校体育工作在体育老师的具体实施下,以田径项目为重点,以选准苗子为关键,以科学的训练方法为抓手,使体育基础工作蓬勃向上。2001年在武进区田径运动会中获总分第一,后来年年名列前茅,还连续多年被省、市、区教育局、体育局评为“百日冬段先进集体”,学校还被评为区体育传统学校。
四、学生素质为根本,培养合格加特长人才。
实施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
我校在坚持“开齐、上足、教好”每门学科的基础上,我们注重以活动和项目为载体,努力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在众多的活动中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在全国、省、市各级各类竞赛中捷报频传:2名学生在江苏省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中荣获一、二等奖;13名学生获江苏省硬笔字比赛金、银、铜奖;8名学生在区英语朗诵比赛中获一、二、三等奖; 20多名学生作文刊登在《常州日报》、《武进日报》积极参加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种学生竞赛活动。2003年舞蹈《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参加了区第四届少代会节目展演;2004年参加区小学生英语合唱获二等奖;2005年,在“民族精神代代传”读书活动中获“全国优秀组织奖”; 2007年在常州市国际数棋比赛中陈禄俊等同学获二、三等奖。学校积极参加武进区“文明交通伴我行”征文活动、“建设生态示范区,争做环境小主人”绿色书信、作品活动、武进区中小学生书画摄影比赛活动、武进区让世界充满爱演讲比赛活动、
平时活动奠基础。为了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为了给更多的学生提供展示舞台,使更多学生体验成功。我校每学年都有计划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如一年级拼音过关、二年级写字比赛、三年级童话大王比拼、四年级朗诵比赛、五六年级读后感征文、全校学生参与的艺术节、科技节、诵读节……这些已成为我校的常规活动。
科技活动有亮点。2007年在常州市机器人比赛中许云来等两名学生获二等奖2006年在“金钥匙”科技竞赛中被评为“江苏省科技创新教育先进集体”,其中金蕾等六名学生分别获一、二、三等奖;常州市第十七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江苏省第十八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全国中小学生(江苏地区)金钥匙科技竞赛活动等,成绩显著。2007年在常州市机器人比赛中许云来等两名学生获二等奖,在常州市国际数棋比赛中陈禄俊等同学获二、三等奖。2008年8月我校 在“金牛杯”武进区第二届中小学生航空模型竞赛中获一等奖,吕健、高阳、石明渊三位同学获一等奖,倪超、吴涵、许云来均获二等奖,许斌老师获优秀教练员称号。
创建优质小学中,我们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对照评估指标的上限要求,我校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1、在当今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日益深化的时代,在新课程改革这场教育革命中,我们教师终身学习的观念有待强化,知识储备、知识结构的更新还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需求。
2、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总务后勤管理仍以经验型的手段居多,对目标管理的监控力度还存在不足。科学、完善的管理工作机制仍需要不断完善。
3、仍有相当部分老师对教育科研不够重视,教科研意识并不很强,教科研氛围的创设还不够浓,理论素养、教学理念还有待提高。
为了实现新目标目标,我们要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进一步深化“为每个孩子创造人生幸福”的办学理念,不断改进教师教学行为,让每位教师在改革实践中学习现代教育理念,累积经验,扎实大胆地向着现代教育进行新的探索。
2、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重视理性化和人性化管理的互补。充分重视尊重教职工的人格主体,发挥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使教职工对学校的方针、政策高度认同,增强凝聚力,不断提高学校管理效益。
3、进一步深化以科研兴校,提升质量,树立典型,建立一支科研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坚持以教育科研带动教学研究,以教学研究推动科研成果的落实,努力实现科研、教研、教学三者的紧密结合。
4、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以改善办学条件,更好的提高办学水平,希望得到上级部门和领导的支持,努力创建省级窗口学校-。
5、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特别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方面以及对学生的劳动教育、科技教育等薄弱环节要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这些方面的工作,多开展这些方面的活动,努力使这些工作迎头赶上。
肯定成绩,可以增强发展信心;正视不足,更可以找到未来发展的方向。我们将以创建优质小学为新的起点,继续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开拓创新不自满,求真务实不浮躁,埋头苦干不张扬,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不断丰富学校内涵,提高办学水平,提升学校品位,努力把嘉泽中心小学建设成为一所“让学生快乐、教师幸福、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现代化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