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幸福课堂 培育幸福学生 | |
| |
上海市闸北区幸福小学 朱玲玲 校长
近年来,随着对幸福教育思想研究的深入,幸福课堂的相关研究也已经进入许多研究者的视野,并日益成为热门的研究话题。本文在对目前幸福课堂内涵研究成果进行述评的基础上,明晰幸福课堂的本质,并就幸福课堂构建,提出几个维度的思考。 一、幸福课堂内涵的解读 有学者认为,幸福可以理解为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状况的满足,在这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状况”是客观的,而满足感即幸福感则是主观的。幸福就是客观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状况和主观的满足感二者之间的有机统一(孟建伟,2010)。在孟教授看来,对幸福的界定应该包含实现论和快乐论两种观点,前者是幸福的基础,后者是幸福的终极指标。在对幸福及幸福教育研究基础上,有研究者认为,作为幸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幸福课堂,需要通过从课程、教室生态和幸福课三个层次来构建。首先,在课程问题上,需要从校本课程向师本课程转变,甚至要往课程生本化方向去努力。其次,在教室生态上,改变传统的方可式的教室设计,可采用类似英国“circle time”的教学方式。第三,在“幸福课”上,提出“结伴学习、自主动脑、互助发展、共同成长”的“幸福课”范式。第四,在评价模式上,创造课堂教学的“飞检”制度。(高峰,2010)还有研究者认为,幸福课堂是以教师科学艺术的组织、淋漓尽致的发挥,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高效有序的获取为目标,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个性的同步发展。其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科学的教学内容,有宽松的教学环境,有高效、多样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四个特点。需要从认识、感受、理解和体验幸福四个方面去构建。(贾晓琳,2011)此外,还有研究者认为幸福课堂的影子是高效的,是预设和生成的有机结合,是美的。幸福课堂的构建方式、模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杨杰,2009)该研究者还详细论证了以“问题”为起点的“自学、问题、精讲、精练”四环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从提高师生课堂幸福指数出发,致力于把课堂烹饪成为师生的精神盛宴。 以上研究者的观点尽管在表述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是对幸福课堂的认识、理解以及构建的方法上有着一定的相似,即在学生方面,都突出幸福课堂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认知水平和个性差异,并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作用,给予学生展现自我、体验幸福的机会;在教师方面,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为学生快乐学习创设教学情境、选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设计教学过程,让师生在互动融合中获得知识与进步的幸福,使课堂学习始终是一个互动、融合、快乐、幸福的过程。 二、幸福课堂构建的思考 幸福课堂的构建,需要在对幸福课堂的内涵、特征及本质理解的基础上,从学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师生关系等几个方面来开展。 (一)研究学生,是幸福课堂构建的前提 研究学生,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先决条件。因为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式选取以及教学过程的组织,除了依据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来设定,还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需求和能力来进行,否则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先决条件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当然,在幸福课堂构建的具体情境下,就特别需要在对学生主体性和发展性特点的研究中,加入幸福元素的思考。就学生主体性方面来说,做到对学生的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创造性和自我意识性等方面的把握。而就学生发展性特点来说,则需要对学生在身心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智力差异、学习风格差异、文化差异、性别差异等方面的特征进行研究,从而了解和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同需求、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因此,幸福课堂的构建,需要对全体学生的特点、兴趣和爱好有一个比较详细的诊断,并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学生幸福感所触及的范围提供一个合理的观照。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呈现,是幸福课堂构建的关键 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方式也是幸福课堂的重要因素。由于学生在兴趣特点和认知水平存在差异,教学内容的选取也必须跟学生所能接受的范围相匹配。也就是说,教学内容的选取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既保证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为基础,具有一定的发展性,能够提高学生认知水平,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获取成功的幸福,又要使选取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趣味性,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心灵。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还应该运用现有信息技术、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关的知识相联结,以便与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对接,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够全身心的、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事实上,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丰富、印证和深化教学内容,还可以为学生进行探究知识、分享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宽松、愉快、活跃的课堂气氛。 (三)课堂“教”与“学”的融合,是幸福课堂构建的核心 有研究者指出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近发展水平的活动。这一概念突出表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而在幸福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探讨如何使教师幸福的教、学生幸福的学,达到一种有机融合,使幸福的意识、幸福的思维能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得以体验和分享。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不仅要转变师生角色,运用较高的专业智慧和教学素养去组织课堂,还应该给予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机会,使其有充分的自我表达权,并倡导师生间思想的碰撞与交流,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和创造力。与此同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在主动探究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正确的指导,这样,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发现问题的喜悦、指导后的豁然开朗、问题解决后的惬意。这些都在学生主体的基础上,达到教与学的交融、智慧与情感的分享,从而真正使幸福贯通到整个教学过程。 (四)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幸福课堂构建的保证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为本质和重要的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不仅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还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在幸福课堂的构建过程中,需要建立一种良好的、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平等的对话、智慧的分享,使师生都能够体验到人生的价值和生活的幸福。就教师方面来说,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需要教师在深入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以一种友爱、欣赏的方式去对待每一位学生,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师生交往的幸福满足。还需要教师自身树立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和人生观,提升自己创造幸福、感受幸福和体验幸福的能力,从而使自己能够带着幸福的意识和思维进行幸福的教,提高学生对幸福的感知能力,培育幸福的学生。当然,这一良好关系的建立和幸福学生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还应该提高专业修养、养成专业智慧和树立专业精神,从而形成对教育的信念和品质。而对于学生方面来说,也需要学生主动走进教师,在与教师的交流沟通中认识教师,感受来自教师授业、解惑、关爱的幸福。
注: 此文由中教科联教育科技发展中心理论研究室推荐公开发表于:北京市教委主管、首都师范大学主办的《教育艺术》杂志2012年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