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阳光
活动背景
大自然是奇妙无穷的,学生对自然现象总有许许多多的“为什么”。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方便、省时,往往只注重把“为什么”的答案告诉学生,忽略了学生自己对这个“为什么”的实验、探索过程。在苏教版语文第六册教材中,有一篇《阳光与彩虹》的课文,介绍了“阳光的组成”与“彩虹的成因”。如果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动手做一做实验,不仅能解决文中的知识要点,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思想感情。又考虑到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因此我们决定和语文学科打通进行,也就有了《神奇的阳光》这一主题的产生。
活动目的
1、通过实验操作,了解白色的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会发生折射、反射等现象。
2、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阳光在日常生活中的折射、反射现象,感受阳光的神奇。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主体参与、群体合作的意识。
活动模式
小组合作,实验——探究法
活动准备
三棱镜、七色圆片、七彩泡泡瓶、万花筒、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现象导入
1、(出示画面:五彩池、海市蜃楼、彩虹瀑布、雨后彩虹)
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大家对这些美丽的景象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自由提问)
3、过渡:同学们可真会提出问题,想不想自己去解开其中的奥秘?
二、原理探究
1、学习课文:认真读一读课文,看看牛顿做了什么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
2、学生自学。
3、交流:
牛顿做的实验:(1)阳光从三棱镜上通过,折射到墙上,映出了一条七色光带。
(2)快速旋转七色圆片,七种颜色不见了,看上去只有一种白色。
出示结论:白色的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的,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折射现象。
4、你们相信这个结论吗?
5、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操作。
6、实验汇报:
(1)阳光通过三棱镜,你们看到了什么?
(师演示)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2)快速旋转七色圆片,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演示)这又说明了什么?
7、现在,你们相信牛顿的这个结论了吗?(齐读结论)
8、揭题:神奇的阳光。
9、出示彩虹形成的示意图。
三、原理应用
1、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还有许多。接下来我们再来做个有趣的实验——吹泡泡。大家仔细看看,吹出的泡泡是什么样的?能不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原因。我们比一比,哪一组的同学做得最认真?看得最仔细?说得最准确?
2、小组合作实验。
3、实验汇报。
(请学生示范表演)描绘吹出的泡泡是什么样的,并解释一下原因。
四、拓展延伸
1、小结:学到这儿,我们一起了解了阳光的组成,还认识了一些阳光的折射现象。其实,阳光的奥秘还有许许多多。老师这儿有个万花筒,它就是利用了光的反射现象。谁想先来看看?
(指名上台观看)说说看到了什么?
2、小组合作制作万花筒。(播放《七色光之歌》)
五、质疑总结
这节课大家通过做做、看看、想想,感受到了阳光给我们带来的无穷乐趣。但是,我们今天所知道的还只是一些微乎其微的知识。(出示画面:河中倒影、太阳灶烧水、日食、小露珠)课后大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这些现象的成因,还可以做一做有关阳光的小实验。正中歌中所唱:今天我们成长在阳光下,明天我们去创造七彩世界。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实现自己的七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