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武进区嘉泽中心小学网站 !今天是: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师>>教学设计>>数学>>文章内容
认识钟表
发布时间:2012-01-1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周燕

“认识钟表”教学设计  

武进区嘉泽中心小学       

教学内容:一年级上册第84-8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认识钟面,学会看钟表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2.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学习的意识。  

3.学生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 间的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   

4.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  

教具准备:课件、钟面模型     

学具准备:学具钟  

教材分析:《认识钟表》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钟表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教材在不但是中先让学生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弄清楚短针是时针,长针是分针,再以认识7时为例,来认识钟面上的整时数,使学生感情到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接着安排“试一试”让学生认识几个钟面上的整时数。又安排例题认识接近整时的时间,在学生表述“7时不到一点”和“7时刚过一点”的基础上,指出两种情况都是“接近7时,可以说大约7时”,从而理解“大约几时”的含义。“想想做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建立时间观念,并注意通过观察和操作,巩固钟表面上整时数和大约几时的认识。还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了解一天中有两个10时,渗透一天有24小时。最后还安排了电子表和电视机屏幕上整时的认识。  

学情分析:钟表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从课前与学生的交流可以发现,由于生活中经常接触钟表,所以大部分学生对钟表上的时针、分针,甚至秒针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生活中的整时和不满整时有一定的感性生活经验。但学生的这种感性认识往往是笼统的、片面的,只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没有形成可操作性的认识时间的思维方法。因些,在设计本课时,一方面要抓住学生的已有知识背景,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要引领学生经历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的过程,注重体验和感悟,让学生掌握看时间的一般方法,然后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巩固和深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愿望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老师这有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猜看,看哪个小朋友最先猜出来。  

师:出示谜语——你能猜出这是什么吗?  

生猜:钟。  

师:对了,是钟。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钟表。  

(出示课题:认识钟表)  

【设计意图:让学生猜谜语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索和发现兴趣,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  

.认识钟面  

1.  初步认识钟面。  

课件出示:钟面,问钟面上有什么?  

1、①有两根针(长针叫分针,短针叫时针)。(板书:分针 时针)  

②指一指  让学生指一指学具钟的时针、分针。  

2、钟面上还有什么?  

12个数,一起数一数(12)  

观察钟面上36912的特殊位置。  

3、比划一下。  

钟面上的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转动的?学生看一看,并用手比划一下  

【设计意图:教师设计了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活动的学习氛围中观察钟面,设计了看一看,说一说,指一指,数一数,比划一下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这个过程给学生创造了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主动地构建知识。】  

三、依托经验,认识整时刻:  

(一)认识整时  

师:小朋友学得这么认真,老师想考考大家。  

小朋友,你会认这个钟面上的时间吗?  

师:谁能说出这个钟面上的时间?生答  

师:7点钟是我们生活中的说法,数学中要说成“7时”。(齐读)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知道这是7时的?还有谁会说的?(请1-2位学生)  

生: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7,就是7时。(齐读)  

师:你们已经会认7时了,那还会不会其他的时刻啊?周老师要来考一考你们?  

师:第一个钟面谁来说这是几时?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生答  

还有谁会说的?  

师:这两个钟面请同座位的两个小朋友每人选一个说一说钟面上是几时?并说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三个钟面,在小组里讨论这三个钟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观察讨论后小结:在钟面上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并板书)(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齐读  

师:追问:如果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1,你知道是几时吗?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9是几时?如果是6时,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  

【设计意图:教师放手让学生主动去学习,自己去探究。由学生认识7时到1时、5时、11,然后再由学生小组合作对几个钟面上分针、时针进行观察,讨论,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自主,合作,学习新知。】  

(二)、练习巩固  

1、想想做做2  

小朋友每天在学校都要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请看图中这些小朋友在什么时间,在干什么?(注意:早上  中午   晚上)【小组里每位学生选择一幅图说一说】选择1-2组交流  

2、想想做做1  

师:早上6时你在干什么?你是几时起床的?下午5时你在干什么?你是晚上几时睡觉的?  

小朋友要学会珍惜时间,养成按时学习和休息的好习惯。  

3、拨出几时  

师: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整时刻,下面我们就练习在自己的钟面上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整时?小组合作的要求:1号、2号、3号同时拨,然后按1号、2号、3号的顺序说一说拨的是几时,是怎样拨的?】  

【设计意图:这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设计,在观察和交流中,帮助学生巩固对整时认识,使学生感受整时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学生通过动嘴、动手、动脑等一系列小组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自主有效的学习。】  

四、教学大约几时  

刚才我们认识的1时、5时、8时这些都叫做整时,接下来请同学们判断下面两个钟面是整时吗?(课件出示例2   

师:你认为是吗?(小组商量)  

师:正好是7时应该是怎样的?谁上来拨一下?时针指着7,分针正好指着12,这两个钟面分针正好指着12吗?师:第一个钟面上的分针有没有到12  

分针不到12,时针呢?  

(生答)  

师:分针不到12,时针也应该不到7。也就是7时不到一点。  

师:看第二个钟面,分针和时针分别指向哪儿?   

生:分针过了12一点,时针过了7一点。  

师:这应该怎么说?  

生:7时过了一点。  

师:7时不到或7时过了一点,都非常接近7时。我们都可以说成大约7时。(齐读)  

【设计意图: 这一层次的设计,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观察中比较,在交流中发现,让学生在动态的活动中感受“7时不到一点”和“7时刚过一点”,有利于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大约7时”的含义,较好地突破了难点。对于大约几时,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认识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来反馈这种原始的感知情况,然后老师再在些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提炼,形成统一的认识。这样的过程,就是一种经历的过程,是一种知识的建构过程。】  

五、练习巩固:  

1、想想做做3:说一说钟面上大约是几时?  

2、在钟面上拨一个大约5  

【设计意图:这两个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巩固学生对大约几时的认识,尤其是第2题拨大约几时,学生对不到几时和超过几时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六、练习拓展:  

1 想想做做5  

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接下来周老师还想请小朋友再帮一个忙?出示想想做做5修钟表。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在下面的钟面上分别缺少了什么,想好了在书上画一画,请小朋友把书翻到85页,85页第五题(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在画的时候你想提醒大家要注意什么?(时针短,分针长)  

2、想想做做6:钟面上怎么都是10时呢?  

质疑:怎么都是10时,有得小朋友在上课,有得小朋友却在睡觉呢?  

小结:因为一天中时针在钟面上要转两圈,所以一天里有210时,一个在上午,是上午10时,一个在晚上,是晚上10时。  

想一想:一天里有几个8时,几个12时?   

3、想想做做7  

说一说:你见过这样的钟表吗?它们各是几时?小结:生活中还可以用数字表示时间,2个小点左边的数字是几就是几时。  

4、设计一个机动环节:介绍钟表的历史。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补时针或分针是一个难点,学生在画前要搞清缺了哪根针,画时还要注意对准数字几和针的长短,因此设计过程中注意分层分散难点。】  

七、总结:  

小朋友,这节课你们学到了那些本领?  

(我认识了时针,分针,学会了认钟面上的几时和大约几时)  

八、 板书设计:            认识钟表  

                 1         5       11      

长针是分针       12          12          12  

   

短针是时针        1           5          11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就是()时。  

7时不到一点       7时刚过一点  

            大约7  

九、教学反思及学生收获总结:  

时间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学习离不开时间,陌生是他们认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这就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升概括科学地认钟表的方法。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胆表达,在主体探究中学会认钟表的方法。处理较好的方面:  

一、 抓住学生年龄特征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在课的一开始以“猜谜语”也是一年级学生这个年龄的小朋友最喜欢的,所以,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猜谜语”中导入,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整体上建立钟表的感性认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注重培养观察能力  

培养观察能力方面我在第二个环节认识钟面及整时中充分体现了,首先:课件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看看钟面上都有什么?借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有关钟表的经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认识钟面,在这个环节中,我完全让学生通过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老师在其中只是引导而已,当然学生在这个环节也表现的很好,很详细的汇报了自己的发现,然后让学生对照自己的学具钟再次观察。在学生对钟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我开始进行教学——认识整时,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观察、交流,以及练习的比较,让学生掌握“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三、 重视动手操作实践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课标倡导的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根据学习知识的性质特点,结合大量的操作活动来学习,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学具钟面,结合教学内容,适时让学生动手拨一拨,由于时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学习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大量的操作活动学习。课中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给钟面画上时针或分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时反馈交流,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  

处理不足方面:  

一、 教师语言不够精练  

作为教师,教学语言要讲究艺术性,尤其是数学课堂上更要严谨、标准、规范,这方面我做的不够。也许是这几年来一直在教低年级的缘故吧,显得在课堂上语言罗嗦、重复、不精练。  

二、学生学习习惯需加强培养  

如:课堂上当我提出问题时,有些小朋友不举手很快地说出答案;请同学回答问题时不认真倾听。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要不断地学习,使自己在课堂上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样才会使学生喜欢数学、学好数学。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