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那些稍纵即逝的细节都有着生成的规律和必然,它们看似不起眼,但往往正是这些易被忽视的细节却包容着智慧的火种,成为思维的创新点。在科学研究上,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往往预示着一个重大的发现。在科学教学中,一个细微的小节往往成就一次动人的履历,萌发一颗智慧的种子。
在上《地层》一课(人教版小学自然第十一册第二十课)时,为了说明地层的形成,我仿照教材第62页的实验内容,为学生演示地层形成的模拟实验:把小石子、粗砂、黏土掺和起来倒进杯中,再往杯里倒进一些水,用小棒搅动水,使水很快运动起来。停止搅动,使水的运动逐渐慢下来,观察其现象。
实验的目的在于解释地层的成因,即地层是在沉积的过程中形成的。当江河水从山区流到平原流速变得缓慢时,或者流入湖泊、海洋时,水中的搬运物会沉积下来。由于江河水中搬运物有大有小,有轻有重,于是就会按照由重到轻的顺利依次沉积石块、沙子和粘土。文中的模拟实验插图展示的也是这一结果。即:最下面一层是石子,中间一层是沙子,最上面一层是粘土。
当水中的几种物质都沉积下来后,我自信地把那杯水拿给各组同学看,希望从他们嘴里说出教材中的结论。但事实却出乎意料。当第一组的学生刚看了一眼杯子时,就叫开了:“啊,怎么会是这样!?最底面的一层竟是沙子!”(显然,这一结果也在他们的意料之外。)我一惊,不觉伸长脖子,探过头去看个究竟。这才发现真如学生说的那样,杯子的底面是一层厚厚的沙子。
为了避免场面的尴尬,我随机应变道:“可能是刚才老师在搅拌时用力不够,没有把沙子搅动起来。现在老师再做一次实验,看看结果究竟会怎样?”在接下来做第二次实验时,我用力搅拌让杯里的物质迅速转动起来,然后将杯子静放在桌子上,直等杯里的三种物质沉积下来。我看到孩子们的眼睛扑闪扑闪地盯着杯子,仔细观察着杯子里的动静。当三种物质都沉积下来后,杯子的最底层依然是沙子而非石子。
我是按照教材规定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的,为什么会出现与书上不同的结果呢?我为每个组配上了同样的材料,让他们进行自主探究,结果还是像刚才那样。问题出在哪呢?
生:书上的实验结果是错的。
生:先沉积石子后沉积沙子,书上的这一说法没错,要错就只有一种可能(学生紧皱眉头的严肃状让老师忍俊不禁)。那只能是实验上出了问题。
师:实验可是仿照书上操作的呀。
生:我说的就是书上的实验设计有问题。只要是按书上的做法,把石子、沙子和粘土放在杯子里搅拌,静止下来后,杯底一定是沙子。
师:为什么?能说说理由吗?
生:实验过程我看得非常清楚。石子还未落下,沙子就已经有不少沉到杯底了。
生:我发现当石子、沙子和粘土被搅拌起来后,杯底没有石子,但却有沙子和粘土。
生:当搅拌后,石子离开杯底转了起来,但沙子和粘土却均匀地分布在水里,并且遍布在水里各个部分,包括杯底都有许多沙子。
师:这能说明什么呢?
生:当石子随水转动时,杯底就已经布满了沙子了。这样,当停止搅拌让水静下来后,石子只能落在杯子底面的沙子上面了。
师:是这样吗?(大家都点头赞同)
师:还有其他原因吗?(小议片刻)
生:我认为石子在这杯水里沉下去的速度很慢。当水被搅拌后,水里到处都是沙子和粘土,这些沙子和粘土就阻碍石子向下沉。这就像死海里的盐份特别多,人躺在水上不会沉下去。
师:死海里这种把人向上托起的力是一种什么力?
生(生恍然大悟状):噢,是浮力!沙子和粘土使这杯水的浮力增大了,所以石子沉下去就慢多了。有的石子还不如悬浮在它下面的沙土沉到杯底快呢。(同学们由衷的掌声)
师:棒极了!其实石子本来应该比沙子沉积快的,那么,谁来做个实验证实一下呢?
生:准备一小包沙子和几块小石子,将两个相同的杯子倒同样多的水,然后把沙子和小石子分别放在两个杯子上方的同一高度同时放下,这样就能比出快慢。(该学生到前面做一个演示实验,结果显而易见,石子下沉速度快。)
师:现在,我想大家一定知道编者在编写教材时忽略了一个问题。谁来告诉大家?
生:他们把泥、沙、石子混合在一起的沉积实验看成是分别放在清水里实验了。他们没有考虑到石子在混合泥沙的水里有很大的浮力。(掌声)
课后,笔者与教材编写组联系,教材编写人员非常重视这一问题,做了多次类似的“沉积”实验。在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论证后,他们认同了学生提出的观点。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