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任务型大纲(task-based syllabus)及其相对应的教材的问世,任务学习(task-based learning)和与其相对应的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instruction)模式逐渐得到发展。我国基础教育新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这样的基本理念:“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教育部,2001:2)由此可见,英语教育的本质内涵就是培养学生的运用英语的能力,用什么方法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国内外众多的外语教学法研究者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大量研究和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任务型教学理论。顾名思义,任务型教学就是围绕一定的教学任务展开的,它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1、以意义为中心;教学所设定的任务必须具有教育性意义,具有实际价值。为了完成任务,学生必须以“意义”为中心,将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进行有机的组合,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学习者语言习得和内化的有利环境,以达到解决某种交际问题的目的。
2、任务具有真实性,任务型教学模式就是将英语的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真实的活动任务中,使学生在使用英语完成任务的同时,潜意识地自然吸收,不知不觉地习得语言。因此,我们所设计的活动任务应该做到语境真实、语义真实、符合学生真实兴趣、针对学生真实困难。
3、完成任务所应有的能力与学生现有能力具有适当的差距。这些差距可能是知识差距(knowledge gap)、能力差距(ability gap)、技能差距(skill gap)、信息差距(information gap)、文化差距(culture gap)等。正因为有了差距,学生才会有学习的愿望与紧迫感,教师才有了教的必要。
任务型教学的关键是任务的设计,它是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灵魂,教师必须用心钻研教材,弄懂编者的意图。设计的任务可分为大任务和小任务。大任务是整堂课的主线,其他教学围绕此主线进行。小任务是协助完成大任务的一个小台阶。如要教新单词,新词组和新句型时,可设计一些诸如:猜谜、比赛、表格调查等小任务来进行。各个小任务教学不是孤立的,它们要与情景教学,TPR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整个教学活动要流畅而完整。教师要利用实物、场景、图片、简笔画、电脑多媒体、投影、身体语言、表情动作等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使课堂教学生动而高效。同时任务的设计要能实现学生知识向技能和能力的转化,让学生真正地用英语进行交际。任务的设计可以形形色色,多种多样,但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不爱学习”为“爱学习”。
那么,在具体教学中,我们该如何设计任务型课堂教学的步骤呢?著名教育学家Willis给了我们明确的指导,他指出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活动,使之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任务型课堂教学一开始就应呈现任务,创设出一个需要完成的任务场景,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在任务的驱动下学习语言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由此,他提出了以下三个步骤:
1.任务前( pre-task )
2.任务循环流程( task-cycle ):
(1) 任务( task )
(2) 计划( planning )
(3) 报告( reporting )
3.语言聚焦( language focus ):
(1) 分析( analysis )
(2) 操练( practice )
下面我以牛津版小学英语3B Unit 10 Do you play…? 为例来说明任务型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Teaching content: Sports
2.Function: Talking about sports
3.Teaching demand: Learn to use the expressions: Do you play… ?/ NO,I don’t./Yes, I do./Do you like … ?/ NO,I don’t./Yes, I do.
What do you play? I play …
4.Vocabulary: football, volleyball, baseball, basketball
教学过程:
任务前:
1.教师一开始就以学校的冬季运动会为契机,引出本课的任务即每个人都要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并报名参加冬季运动会。
2.通过看奥运会精彩片断(回放一些激动人心的有关篮球、排球、棒球、足球等的精彩镜头)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football, volleyball, baseball, basketball
3.生询问谈论各自的喜好,在现实交往的环境中运用语言。
4.任务循环:
任务:让学生两人一小组,询问并谈论各自喜爱的体育运动,确定自己要参加的项目。(使用语言:Do you like … ?/ NO,I don’t./Yes, I do./Do you play… ?/ NO,I don’t./Yes, I do.)
计划:让学生六人一组,其中一人为组长,其它组员到组长处报名填写想参加的体育项目,(使用语言:What do you play?/ I play …)
报告:组长汇报统计结果。(使用语言:… and …play …/… and …play …)
语言聚焦:
分析:统计出参加篮球、排球、棒球、足球的人各有多少。哪一种球参加的人最多,哪一种球参加的人最少。
操练:
1、 做《练习册》上的配套听力及连线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2、 画一幅操场运动图,让学生将所学的football, volleyball, baseball, basketball都画上去,并用想象力再加上其它一些人物与运动项目,有不会用英语表达的,向老师求教,教师顺势将知识扩展一下。体操:gymnastics, 跳高:high jump,跑步:running;这样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又将知识技能加以延伸,实现学科整合
从上述教学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任务型课堂教学一开始就呈现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学习语言知识。教学设计从让学生观看令人振奋激动的奥运会片段入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接着通过任务调查和统计,使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练习使用了语言,最后,教师让学生画一幅画,使学生将所想所学的再现于纸上,在此过程中,又出现了一定的信息差,学生对另一些体育活动无法表述,教师正好借此拓展,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这样既达到了交际的目的,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求知精神,并且将课堂从教室内扩大到了教室外。任务型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都围绕着特定的任务进行,这就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能做到“有的放矢”,他们主动地围绕着教师设计好的“任务”,积极参与,通过语言信息的大量输入,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语言。
参考文献:
1. 揭和娟“任务型教学的课外延伸”,《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6期
2. 倪文赛“‘任务驱动式’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5期
3. 陈琳,王蔷,程 堂《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2002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