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出示圆柱实物),它是什么?
生:(齐答)圆柱。(教师板书:圆柱)
师:日常生活中许多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的,比如(课件展示)杯子、手电筒、电池……你们想了解圆柱吗?
生:(齐答)想。
师:(出示实物)请大家拿出学具,观察圆柱的上下面,它们分别是什么形状?
生:都是圆形。
师:这两个面的面积怎样?
生:(齐答)相等。
师:圆柱除了上下两个面外还有什么面?
生:侧面。
师:请你摸一下侧面,发现了什么?
生:是曲的。(也有学生说弯的。)
师:圆柱上下两个面之间的距离叫什么?
生:高。
师:观察一下圆柱有多少条高线?
生:无数条。
师:学到这里,请同学们小结一下,你认识了圆柱的哪些特征?
……
教学片断二
师:(课件展示:旋转一个长方形得到圆柱体)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立体图形叫什么名字吗?
生:(齐答)圆柱。(教师板书:圆柱的认识)
师:同学们发现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的?
生:我这支铅笔的笔杆是圆柱形的。
生:我们学校的旗杆是圆柱形的。
生:老师的茶杯是圆柱形的。
……
师:(分发一些圆柱形的实物)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想不想知道圆柱的特征呢?
生:想。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圆柱形的物体,边观察边思考,2分钟后分小组讨论圆柱的特征,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学生操作探究,教师穿梭于各小组之间,或是指导,或是聆听。
师:请各小组派一位代表说说你们所发现的圆柱的特征。
小组1:我们发现圆柱有三个面,上下两个面是圆形的面,还有一个面是曲面。
师:还有补充吗?
小组1:上下两个面大小相同。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小组1:我们是观察出来的。
小组2:我们的结论和小组1相同,只是我们通过观察发现上下两个面可能相同,就想应该验证一下。我们把下面这个面画下来,与上面的面叠合比较,结果发现我们的观察是正确的。
小组2:我们还量了上下两个圆的直径,发现它们是相等的,因此这两个面大小肯定相同。
师:你们认为哪组的判断方法好些?
生:小组2。
师:为什么?
生:用眼睛看会有偏差,测量后加以比较就准确了。
师:说得真好。有时我们不能光凭感觉,还要运用适当的方法去验证。叠合、测量都是很好的验证方法。
小组3:我们还发现圆柱上下是均匀的,上下两个面之间的距离相等。
小组4:我们同意小组3的意见,就是不知道圆柱的高在哪里?
师:圆柱上下两个面之间的距离就是圆柱的高。请同学们看课件(演示画高线),观察圆柱有多少条高线?
生:无数条。
……
师:通过刚才小组讨论与交流,请你们闭上眼睛想想圆柱有何特征,认真小结。
……
思考
一、成功转换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这两堂课的教学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它们的主要区别见下表。不同的教学方式会给学生的发展以不同的影响。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把学生当成主动学习者还是受教师指令控制的“操作员”,影响着数学活动的价值。如果我们总是把知识直接呈现给学生,用教师的思维控制学生,学生的学习能力将无法得到培养。片断一中,教师精心设计了一条让学生尽快接受知识的“绿色通道”,在教师的紧紧追问下,学生亦步亦趋,没有自由,探究只是停留于形式。由于教师迫不及待地介入学生的活动,学生思维被牵着走,个性发展受到束缚。这样的课堂人云亦云,久而久之学生将不会观察、不会操作,更不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把合作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地位,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应由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以一种愉悦、积极、兴奋的心态参与到学习中来,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发现问题、体验新知、形成能力、张扬个性。片断二中,教师的教不再“仅仅给学生一份知识的行囊”,而是提供给学生探究的对象(圆柱实物)和探究的机会,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看、摸、思、探等活动协同),以体现自主学习,及时把学生在交流中出现的问题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允许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学习数学,自主评价学习方法的优劣,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感悟数学,掌握方法,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二、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释疑解惑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直观生动地展示图形的变化,有效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帮助他们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学得主动,教与学充满生机。然而,并非使用了多媒体就必定有效。
片断一的课件只起着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形物体的作用,除此之外学生未能从课件中获得任何对认识圆柱有价值的信息,这样的课件倒不如不用。在片断二中,课件的首次插足就有效地沟通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变抽象为形象,化模糊为清晰,使学生对概念的获得水到渠成。当知识的难度高于学生的实际,学生找不着圆柱的高线时,及时利用动画演示来验证他们的猜想,化解了学习的难点。别看片段一中的学生对同样的问题也能整齐划一地回答,其实他们对圆柱高线的认识只是停留在从教科书中读到的几句结论上,对概念的理解与片段二是不能相比的。
因此,多媒体的使用必须选择学生学习有困难且适宜于用多媒体表观的教学内容和环节,采用适当的表现形式,为学生架起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之间的桥梁。只有这样的使用,才是有意义的,才会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