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武进区嘉泽中心小学网站 !今天是: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师>>教育论文>>数学篇>>文章内容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细节?
发布时间:2008-11-2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张培新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把教学过程设计得十分周到,往往导得过多、过细。请看一位教师教“用字母表示稍复杂的数量关系”一节的教学片段:
    出示例4:某商店一天上午卖出3个花瓶,下午又卖出4个花瓶。每个花瓶的单价是X元,这一天卖花瓶一共收入多少元?
    师:指名读题,出示直观图。(略)
    师:每个花瓶的单价是多少元?
    生:X元。
    师:上午卖出几个花瓶?
    生:3个。
    师:那上午卖花瓶的钱数一共是多少?
    生:3个X元。
    生:3X元。
    师:下午卖出几个花瓶?
    生:4个。
    师:那下午卖花瓶的钱数一共是多少?
    生:4个X元。
    生:4X元。
    师:这一天卖花瓶的钱数一共是多少?
    生:3X+4X元。
    师:3X和4X各表示几个X?一共是几个X?
    生:3X表示3个X,4X表示4个X,一共是7个X。
    师:那么3X+4X就是几个X,可以写成……?
    生:3X+4X是7个X,7个X可以写成7X。
    师(板书):3X+4X
            =(3+4)X
            =7X
     师:思考上面的计算过程,这实际是应用了什么运算规律?
     生:运用了乘法分配率。
     师小结:根据运算意义,这里的3X+4X是3个X加4个X,结果是7个X,也就是7X。
     这种设计就理解和把握教材而言,应当是无可非议,但问题也是明显的。
     1、漠视了学生主体存在的价值。教师主宰了课堂和学习,教师一问,学生一答,学生跟着教师跑,缺乏主动性。可以肯定地说,学生对于“用字母表示数量”的元认知是并不一样的,他们的想法也是各不相同。在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对孩子们已有的知识储备有足够的了解和重视,对用字母表示数量的应用情境有恰当的创设,使学生对新知的探索有充分的空间。但这一切我们都没能看到。这种课堂教学失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主体性特点,掩盖了学习过程中的矛盾和思维碰撞,僵化了鲜活的学情。
     2、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把教学内容分析得过细,提出的问题过小,思维距很短,缺少思维训练,这固然能使学生易于应答,可以保证学生知识的掌握,教学环节的有序进行,但也造成了许多失落。如活跃的想象,模糊的体验,会心的沟通,不可言传的意会等等,淡化了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功能。
     同样是教学这一节内容,在另一位教师的课堂上,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处理与教学效果。
     出示情境:一位商店老板上午卖出了3个花瓶,下午卖出了4个花瓶。晚上回家不会记账,你能帮他把这一天的收入记住吗?
    学生思考,讨论。
    生1:我觉得可以列表式记账。
             花瓶 (个)
             上午:3个
             下午:4个
    生2:我觉得这样只是记住花瓶个数,不能表示出总收入是多少。所以我认为用未知数X来表示每一个花瓶的元数,这一天的收入就是(3+4)X元。
    生3:这样表示很好,可还是不简单易记。我认为用7X元表示更简洁。因为上午3个+下午4个,共7个花瓶,就是7X元。
    生4:老师,我想补充一点。3X+4X=7X其实这里运用了我们学过的乘法分配率:3X+4X=(3+4)X=7X。(你们说对吗?边说边板书)
    ……
    在这里,教师只提一个问域很宽、解距较长、思维度较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讨论,其特点是很明显的。
    首先,师之“客体”成就了生之“主体”。
    整个过程中,教师寥寥数语,悄然隐退幕后,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口若悬河、侃侃而谈、个性张扬、地位凸显。这样的教学细节处理给学生以充分自由选择的空间,引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此时此境,学生自主经历问题解决的探寻过程,品味着探索着“思考并快乐着”的绝好感觉,丰富了参与学习活动的情感体验。整个过程中,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展示自己理解、感悟的过程,锻炼了思维、表达的能力。同时提供了充足的思考时间与空间,为学生深刻内化知识提供了可能,也为中下生理解知识,哪怕是一点儿,提供了时间与空间上的保证,使得他们学有所获,而不是浮光掠影,匆匆而过,一无所获。
    然而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何时把思维的权利还给学生?如何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让孩子们能够形成并展示其独具魅力的思维过程,让每一个学生在个性化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思维得以发展,这是每一位老师在设计教学细节时都应该深入仔细地考虑的事情。我记得有一句话:为学生扬起思维的风帆,插上思维的翅膀,这是教育者的天职。
    其次,师之“用心插柳”成就了生之“柳成荫”。
    特级教师钱梦龙认为,教学就是教者以心呼唤心,以自己的思维火花去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从而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我们的老师其实也明白“教要服务于学”,但有时却设计太死、导得太多,学生就只能依赖教师的导而按部就班地展开学习。而我们的学生一旦离开了导,就无法学,教就变成了讲授教材,学就变成回答问题了。由此可见,给学生一个探索问题的方向与路径,让学生沿着教师指引的前进方向,认真思考、积极探索、投入学习,必定会收获“未曾预约的精彩”。这种“教师画龙学生点睛”、“教师用心插柳学生柳成荫”的教学细节,也必定会给我们的教学留下无穷回味。
    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智慧;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只有那些心中有学生,充满智慧,对教育教学有着深刻理解和真切眷顾的教师才能去主动创设、积极捕捉与有效开掘这些精妙的细节,方可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