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在语文教育的广阔天地里,蕴藏着丰富的自然性课程资源、社会性课程资源、人文性课程资源,语文教育应植根于现实生活,面向未来,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
从广义角度来说,语文课程大致分为五个方面,即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其中“识字与写字”的社会资源最为丰富,生活中处处都有汉字,大到门店标识,小到食品包装,学习汉字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刚入学的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大多都认识“男、女、厕、所”这些字;家中有电脑的小朋友都认识“开始、欢迎使用”几个字;看过动画片《葫芦娃》的孩子对“葫芦娃”几个字都能无师自通。凡此种种都说明整个社会是一个广阔而充满活力的学习汉字的天地。为此,我们应当努力使识字写字植根于现实生活之中,打破只局限于课堂、课本的做法,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引导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主动识字,构建一个识字教学的多元化系统。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呢?
一、要激发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兴趣。在生活中识字,要从兴趣开始,因为兴趣是一切学习的源动力。儿童的天性爱玩,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教师设计出生动形象的生活小游戏,如“找春天”、“逛动物园”、“我和妈妈去买菜”、“小小邮递员”等,让儿童在生活中积累识字。
二、要教给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方法。生活识字一定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成“会学”,二是由“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生活识字方法名目繁多,但被实践证明最有效的方法是比较法。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渐掌握比较法:在字音学习中,进行同音、近音的比较;在字义学习中,进行近义反义的比较;在字形学习中,进行形近字的比较等。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比较中,学生自然能闻声、知义、书正。
三、多途径认字,实行开放性教学。把认字与学生对环境的了解、认识的提高、学校及家庭的活动联系起来,使识字教学生活化。例如,最初把班级课程表、任课教师的名字、学生的名字,都用大号字体写在纸上,贴在墙上,让学生指认。接着,教师带领学生认识教室、办公室、校门口的标牌,以及校园里的标语、字符。校园内的汉字都认完了,就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到公共场所认识汉字。并且与家长结合,在休息日带领孩子到街上认识路牌、广告牌,商店、商品、学校、机关的名称等。
四、使学生养成在生活中识字的习惯。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一定情景下自动地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它是学生在学习上的一种自动化过程。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讲十分重要。学生在校内、在家里、在街道、在社区,通过读书、看报,看电视,看商标字、招牌字、广告字等能自主识字,只要见到汉字,就产生识字的愿望,就能自觉地识字。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积极创设多种不同情景。对学生的识字积极性大力宣扬、热情鼓励,以点带面,促使更多学生养成生活识字的习惯。
总之,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整合,走出语文课叫“语文书”的怪圈,有针对性地将语文学习引向生活。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材料,利用学生生活经验进行识字,扩大识字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