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柏拉图认为协调就是美。在语文课堂教学里,应创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在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欣赏学习语文的美。
一、师生关系的和谐美——平等对话
一切可以称之为美的作品、美的话语、美的行为等等,都无不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尊重公民的人格尊严,本来就是“依法治国”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以维护学生健康成长为己任的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就更应是理所当然的事情。①如果师生不是平等的,心理的距离必然会增大,心灵上达不到沟通,这将极大地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人格建立。
根据马斯洛的人的需要理论,只有当学生满足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的需要,学生才会因此发展了自尊、自重。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感到自身的价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认,才会轻松地、愉快地投入学习。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让师生在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语文的学习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的交流。我们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个学生。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更尊重学生的不同的思维。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师生可以一起谈论,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三袋麦子》时要学生说说对于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赞成谁的,有的同学赞成小猪,因为它得到了实惠,尽情的享受了麦子做成的各种食品;有的同学赞成小牛,因为它节约,会保存麦子,到第二年还有半袋;有的同学赞成小猴,因为它聪明、能干,把麦子全种下了地,后来收获了更多的麦子。如果没有平时的平等,如果没有平时的宽松,这时学生会大胆说出各种想法来吗?在平和的气氛中,师生一起学习,一起去发现和探求,才会有创造。
二、学习方式的和谐美——合作共享
在德育工作中教师非常重视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班集体,遇到问题,组织全体同学来讨论,发挥集体每个成员的力量来解决。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学习中,教师也应重视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唯其如此,学生才能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生的个性、特长才能自由发展,学生的素质才能全面提高。②语文课堂应该是活跃的思想交流场所,是表现自己的场所。善于让别人理解自己,也善于理解别人;既是未来融入社会的需要,也是成长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就是一种快乐,一种美的享受。
合作学习就是这样的学习方式,它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较好地运用合作学习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 采用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同桌合作学习,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好朋友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如果经常采用一种合作学习方法,学生合作学习时的积极性就不会高涨,讨论的效果也不会尽如人意。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运用不同的合作学习形式,这次四人小组讨论,下次可以找好朋友商量,这样一来,学生学习时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讨论时热情高,讨论得出的结果当然也会不错,合作学习的目的就能顺利达到。
(二)“发言人”采取轮流担任的制度。
既然讨论了,当然就有结果要和全班同学进行交流,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凡是交流汇报讨论结果的学生,一定是小组成员中成绩优秀的学生,而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只是在一旁看着他说,甚至有的人连讨论也不参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学生们认为站起来交流的只可能是那些“好学生”,怎么也轮不到他们,干嘛还要参与讨论呢?
要改变这种情况,我认为可以让“发言人”轮流担任,不要固定一人,这样,无论是谁,他都有机会向全班同学交流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经过实验,在小组合作学习时,不管是谁,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讨论中,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可能代表全组组员进行全班交流,如果不认真讨论就无法将组员的看法告诉同学们。这样一来,无论成绩优秀的学生还是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热烈讨论。久而久之,所有的学生都能完全投入到合作学习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三) 老师也参与到合作学习中。
学习并不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也应和学生一块参与到学习中,和学生一起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如果只让学生自己在那儿讨论,教师只是站在讲台上看着他们,连学生说些什么都不知道,就不能指导他们讨论问题,而且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也会拉开,交流也会很少。
如果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走下讲台,积极地参加到热烈的讨论中,适当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就会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大家学习上的好朋友。这样不仅可以使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好,还可以让师生之间的感情更加融洽。
(四) 重视合作学习前的自主学习。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经常用到合作学习这一形式,有时发现当老师布置完讨论任务,学生开始讨论时,有的学生不知道老师布置的任务是什么。之所以会造成这种局面,是因为我忽视了合作学习前的自主学习。没有自己先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理解意思,怎么能进行合作学习呢?
例如,在苏教版第七册第5课《天安门》一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课文到底是怎样具体写天安门的,先由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一读,划一划作者看到了什么?这些东西是什么样的?再读读划了的部分。自主学习完成以后,再让学生小组交流刚才读、划了的部分。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读、划的基础上交流自己所掌握的内容,不会出现讨论时没话说,不知说什么好的现象,让合作学习的效率更高。
我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合作学习这一形式,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学习中合作和共享,将使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愉悦、甜美。
三、教学过程的和谐美——流畅
完美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行云流水式的,其间没有任何的阻隔,没有任何的块状感,它给人的感觉是高山流水,一气呵成。
语文教学过程的流畅,讲究的是能否从整体出发将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能否用一条主线将教学内容串起来。这有宏观的把握,也有微观的艺术。在教学时,我总是先让学生总览课文,感知文章主要内容,初步了解作者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得提出想解决的问题,老师根据教材内容,筛选有价值的、全班学生必须掌握、解决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再次细读课文,甚至多次品读课文,让学生的情感自然融入教材的情理之中。整个过程呈线型,而这条线就是学生的读、问、思、悟、解。
我们鼓励学生通过读书发现一些问题,教师应当场把所提问题加以组织整理,必要时还给予一些启发。③特别是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多、跳跃性比较大的时候。我们在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就应精心编排问题的顺序,并在问题的过渡上花心思。如学习苏教版语文第五册《卧薪尝胆》时,学生提出:勾践夫妇在吴国怎样?越王为什么愿意和夫人一起去吴国,给吴王当奴仆?卧薪尝胆后勾践怎么样了?吴王为什么同意越王的请求?回国以后,越王勾践又怎样呢?学生提出的问题杂乱,跳跃比较大。如果按照这样的顺序教学,必定会产生块状的感觉,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就大打折扣。我们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是这样编排顺序的:越王为什么愿意和夫人一起去吴国,给吴王当奴仆?吴王为什么同意越王的请求?勾践夫妇在吴国怎样?回国以后,越王勾践又怎样呢?卧薪尝胆后勾践怎么样了?这样的编排,就把勾践忍辱负重、以屈求伸、发奋图强的精神充分表现出来了,问题显得有联系,有梯度,有前因有后果,前一个问题的解决,为后一个问题作铺垫,最后水到渠成,整条线索非常清楚。
课堂评价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表现出来的高超的评价艺术,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且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的课堂评价对学生的情趣和情感影响很大。
新课标的实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提升。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④我们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有创意的表达”,让评价闪现出智慧的光芒。那么,如何正确地进行课堂评价呢?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 鉴赏性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赞美语言,不仅是对已经回答问题的学生的极大鼓舞,也会激发其他学生思想的火花。“你考虑得真仔细!”“你的回答准确而有深度,语言精练。老师真为你说得这么好感到高兴!”“哦,多么美妙的比喻呀!”“听你声情并茂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你对问题的回答显出你高超的概括能力,真棒!”诸如此类的评价语言,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参与表达的热情,促进学生养成踊跃发言的好习惯。
(二) 引导性评价
为了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都力求在课堂上建立一种和谐的民主教学氛围,于是延迟评价逐渐被引入课堂。但是,延迟评价并不等于不评判,更不能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而故意含糊其词。
我在教学的尝试中认识到,对于学生的一些片面的、偏激的、甚至错误的观点和看法,宜采取“主动的”延迟评判方式,即实施引导性评价。请看下面两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徐悲鸿励志学画》
老师问:假如你是徐悲鸿,你会怎么对待那个外国学生?
学生答:我会骂他,谁让他说我们中国人的。
片段二:《诚实和信任》
老师问:如果你是“我”,你会留下姓名和电话吗?
学生甲:不会,因为没有人看见。
学生乙:不会,谁叫他的车头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
学生丙:可以写些话骂他一顿。
面对学生如此的回答,我是这样引导他们的。
片段一:你的回答有一定的道理,不过换一个角度想想,假如你这样做了会改变他的看法吗?只有怎样才能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
片段二:这样做,行吗?同学们,请大家想一想,如果真的照大家说的去做,
那么我们就是怎样的人呢?
通过引导,我自然地纠正了学生思维上的偏差,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并把思想教育融入了课堂。
四、学习内容的和谐美——丰富有效
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停留在对教材的传授、分析上,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要引起很多的思考,不但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有利于养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语文能力。在备课时,对每篇课文的内容,先要弄清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了解文章所写的内容,学生是否有过类似的经验。⑤在课堂教学里,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应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填补文本空白,激发对问题的思考,以期达到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的和谐境界。
如教学小学语文第九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时,学生被文中的优美语言和作者饱含激情、乐观向上的感情感染了,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入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春天的诗文,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作者以声写春,描写了春光、春风、春雨,表达了诗人对春光的喜爱之情。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以雨写春天。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作者以色写春天。
这些诗文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容量增加,同时也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春天历来是人们歌咏赞美的对象,春天在人们心目中,是值得永远向往、盼望的季节,爱春之情油然而生。
平等、合作、流畅、丰富,是语文课堂教学和谐美的主旋律。我们不可能每堂课都做好,但是,如果我们不仅把它们看作是一种教育理念,还当作是一种美的境界的追求,一定能逐步地做得更好,身心陶醉于其中。
参考文献:
饶玲主编:《课程与教学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年北京第一版,第9页。
陆一平著:《小学语文教育创新行动》,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第72页。
阎立钦等主编:《21世纪素质教育探索之路》,教育科学出版社,第455页。
杨九俊等主编:《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第144页。
谢嘉平等主编:《小学语文教学新路》,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第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