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在小学教育中,仅仅依靠《科学》学科的力量,显然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应该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科学的教育。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也要在教学中担负起责任来,为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质助一臂之力,使学生从小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终能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以达到推动科学技术和世界文明的和谐共进。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数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巧设问题,激发科学的兴趣。
兴趣往往能诱导孩子探索知识的奥秘,对科学产生热情和向往,并能使孩子在科学实践中得到乐趣。因此我们在语文数学中,要在搞好语文数学的基础上,结合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有关科技内容的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和思考,从中得到探索的乐趣和满足,以此增加对科学的兴趣。如教学《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学生通过初读、精读课文,已经知道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分别是:蒙住蝙蝠的眼睛;封住蝙蝠的嘴巴;塞上蝙蝠的耳朵。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那么我们就可以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科学家为什么不做有关蝙蝠鼻子的试验?是蝙蝠没有鼻子呢,还是科学家的疏忽?学生一听,的确是呀!此时教师鼓励学生去观察、查阅资料,学生在实际的观察中寻找答案,在亲自翻阅资料的过程中获得了探索的乐趣。
在学习了这一课之后,学生懂得了科学家根据蝙蝠夜间飞行的原理,制造出了雷达,造福于人类。针对这一发明,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你知道人们还从自然界的哪些事物中得到启示,进行了发明创造,为人类造福了呢?顿时,学生兴趣盎然:有的说,根据青蛙的眼睛发明了电子蛙眼;有的说,根据鱼的体形制造出了潜水艇;还有的说,从小鸟的飞翔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
这时,教师趁热打铁启发学生思考,你能根据自然界的哪些启示进行创造发明,为人类做出贡献呢?课后注意观察、查找资料,一周后在班会上说说自己的小发明。以此活动扩展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创造热情,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类似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学生的解答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科学知识,而且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去学习。
2、进行实验,揭开科学的神秘。
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证明:直观的演示与操作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崇尚,使学生口服心也服。语文课中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适当安排可行的实验,能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情绪,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捞铁牛》一课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但涉及到学生还未学过的浮力知识。如果单纯地运用讲读法就很难使学生学懂课文。为此,我们可以采用实验法引导学生学文悟道,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课时,先启发学生思考,要是不用两只大船行不行?接着就叫学生读读课文看看和尚是怎样利用两只大船来捞铁牛的。然后用实验来验证,要学生带着问题看老师演示实验。教师边演示边提示关键词句,以实验代讲解,以演示触发学生的智力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信服。教师演示后,再让几个学生一边动手演示,一边叙述怎样捞铁牛,其它学生认真观察。演示实验后,叫学生默读课文,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有的说:看了实验,我知道了装满泥沙,可以使船吃水深。吃水深,船和铁牛的距离就缩短。将绳子拴在架上后,把泥沙铲入河中,船就逐步上浮,绳子跟着船上升,就像吊车那样把铁牛吊上来了。有的说:我知道了为什么要并船搭架,目的是使船保持平衡,两船浮力合一。要是只用一只船,只能把铁牛拴在船的一边或一头,船就会失去重心,就有翻船的危险。有的说:怀丙和尚很有科学头脑,在1000年以前就能这样善于运用科学,真了不起!还有的说:宋朝的时候,怀丙就懂得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说明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我觉得我们的前人对世界科学文化做出了贡献,我们这一代更应该爱科学、用科学。
紧接着,教师设问这样一个问题。当今社会,我国人民还利用了水的哪些有利方面为我们人类造福的?请你举几个例子来说一说。随后学生纷纷举手,讲到了水电站利用水来发电、还讲到了利用水的浮力制造轮船等水上交通工具……
教学这一课,用“实验法”把科学知识教育和智能培养有机地统一起来,使之相辅相成,熔于一炉。向学生展示了科学的魅力和神奇,也增强了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3、积极引导,授予科学的方法。
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以使学生更迅速地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更准确、更透彻地理解科学知识,它一经内化就能使智力得到发展,从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如抽象、概括、归纳、比较、对比、分类等思维的方法就非常必要。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字、词、句、篇的分析,对文章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的归纳概括,对课文的分类等,逐步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使他们能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分类等方法,独立地梳理所学知识,并能把这些方法用于日常生活中,在口头和文字表达中更有条理,更符合逻辑。
如《太阳》这一课的课后有这么一道练习题:要求学生先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第(1)题是:太阳离我们有( )……如果日夜不停地步行,差不多要走( );就是坐飞机也要飞( )。(要是把填上的数学换成“很远”、“很多”很不好,为什么?)在这里的括号里,应分别填上:“一亿五千万公里远”、“三千五百年”和“二十几年”,用上这些数字进行说明可以使文章具体、通俗、说服力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它们比“很”、“很多”显然要好,这样把词语进行比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课的第5、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的语言说明了太阳和雨、雪、风的联系,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就要积极引导学生注意事物间的联系,培养他们思维的系统性。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太阳和雨、雪、风的关系,加深印象,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说一说他们之间的联系,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我们身边的事物,有的表面看到并没有什么关联,其实并不是这样,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一定联系的。这对于学生来说,既动手、动脑、动口,又加强了思维的训练。可以说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素材。
4、升华思想,培养科学的品德。
求实、创新、协作、奉献的科学品德是从事科学活动的灵魂。使小学生从小了解科学并从事科学活动,从而培养他们客观求实的态度和对科学的献身精神至关重要。这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忽视这方面的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课文中出现的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来进行。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是介绍十七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所做的一次著名的实验。伽利略是意大利著名的物理学家,他一生精心研究数学、物理和天文。他不仅有顽强的事业心,而且勇于向宗教迷信和错误思想作斗争。他25岁时,用求实精神批判了当时已经在科学界统治了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
在教学本课时,我们可以在揭题时,较为详细地介绍这位著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在讲授课文时,引导学生对内容进行分析的同时,体会伽利略当时面对的种种困难及他为了验证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错误的,反复实验,最后才决定向世人公布的严谨求实创新的精神。使学生对他勇于质疑、大胆地向权威挑战、坚持真理、勇于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有深刻的了解,对他产生敬仰,并受到感染,得到教育,使他们以后不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能够不盲目迷信权威,顽强奋斗,不断进取。
5、课外延伸,传授科学的知识。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几乎每一册都有几篇课文是向学生普及科学知识的文章。科学知识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结晶,科学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以增加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认识,更加深刻,能更直接地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爱好。在教学中我们不要只限于向学生介绍科普文章中的科学知识,而应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资料的查阅、学生之间的交流,有的放矢地把有关知识传授于学生,诱导学生去了解更多的知识,探索更深的科学奥秘。
如在教学《冬眠》这一课时,我们可在预飞布置学生去查阅资料,解决以下问题:①动物为什么要冬眠?②你知道哪些动物有冬眠的特征?他们是怎样冬眠的?③动物冬眠后,对他的生长有什么好处?在授课时,对于有关知识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针对有关段落相机渗透,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有关资料,互相交流。
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坚持这样做的话,那么通过小学六年语文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小狮子、蝙蝠、刺猬、猫、麻雀等动物的生活习性,见识到了皂荚树、爬山虎、旅行家树等植物的样子和生长特点,欣赏到了美丽的五彩池、壮观的钱塘潮、迷人的趵突泉等自然景观及它们形成的原因,加深了对太阳、冬眠、浮力等自然现象的认识和了解,还感受到了新型玻璃、奇妙的电脑等科学发明对人类社会的巨大作用,这种对科技知识的拓展将让小学生受益终身。
当然,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要灵活,要因文而异。它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中,更应该向课外延伸,通过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课外查阅与交流达到更好的效果。切忌生搬硬套,牵强附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