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长暑假,对平时课业负担过重而对读书却可望而不可及的中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痛痛快快读书的大好时机。但读什么书?怎样读?是预习新课还是阅读名著?是亲子共读还是放手让孩子自由阅读……在泉城济南,记者和一些学生、家长、教师以及作家学者进行了探讨。
提前预习下学期新课好不好?
在省城济南读初一的张明春同学平时学习成绩一般,下决心要在下学期跻身班级前10名之列。为此,他在爸爸的带领下,到新华书店转了一整天,买回一大堆有关下学期课程的辅导书,还认认真真地订了个预习计划,决计来个“暑假突击”。记者前去采访时,张明春正旁无他顾地做着英语训练题。
但山东师大二附中的高级教师王凤臣却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说:“这种提前学习弊多利少。一方面,一些没有自学能力的学生,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学习新的功课,大多比较吃力,从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失去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假期里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预习新课上,影响了知识面的拓展,最终也会影响课堂知识的学习。”
济南19中学张晓梅老师则认为,提前预习有时也有一定的作用,但一定要因人而异。有些孩子学习比较自觉,提前预习做到心中有数,以后再听老师讲解时会着重倾听疑难问题,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是否预习,关键在于结合孩子自身的特点因材施教。但孩子学习一般都带有好奇心理,如果提前预习了,开学后老师再讲课孩子就可能不太感兴趣了,学习欲望和积极性也会因此消减。
对此,青年名师苏静提出了扩展性阅读(或深入性阅读)的建议。她说提前阅读并非不可以,但课文只是供学生学习的范例,不应该只限于预习课文,而应该围绕课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扩大阅读视野。比如,家长可以同孩子一道寻找出新学期课文中的名篇佳作,然后阅读与这些课文相关的名家名篇。譬如为了预习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妨让孩子阅读鲁迅先生的《野草》;为了预习《麻雀》,可以让孩子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前者可以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散文诗的壮美与深邃,后者能够让学生钦叹于托尔斯泰的悲剧美与人性光辉。经过这样的阅读,开学之后学生一旦学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麻雀》,就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择书的学问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家长强迫孩子买一些自己认为有益的书,比如教辅练习、作文选读之类,却不考虑孩子愿不愿读。孩子如果对买的书不感兴趣,这些书又能起什么作用呢?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于艾香认为,在读书方面,家长的引导固然重要,但尊重孩子的自主权更为重要。她说,家长千万不要将自己认为的好书强行让孩子阅读。孩子有孩子的阅读心理与阅读习惯,他们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其实,在读什么书的问题上,孩子们还是挺有眼光和品位的。
济南市制锦市小学六年级一位姓王的学生正在阅读“世界名人传记系列”图书??《巴乔》。他说,这本书增进了他对名人的了解,名人的成长过程、奋斗经历激励了他成才的期望。他说自己还喜欢“世界少年文学经典文库系列”,阅读这些名著可以增长知识,感受文学的熏陶。
济南市解放路第一小学四年级一位姓张的学生听大人说英国罗尔德?达尔创作的“世界奇幻文学大师系列”是欧美青少年读者的首选书之一,全球销售量超过了1000万册。他非常喜欢这套图书中的《女巫》、《好小子??童年故事》、《查理和大玻璃升降机》,还说在读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想象力,激发了阅读的兴趣。
济南市制锦市小学三年级一位姓赵的同学喜欢阅读的是“世界少儿文学名著系列”。她说这套图书包括《红与黑》、《三剑客》等,以通俗的语言将世界上的文学名著编成小故事,还配有彩色插图,图文并茂,她读起来总能深入其中,乐不释怀。
济南市19中初三毕业生单亚飞同学告诉记者:“我读过很多书,比较喜欢杂文,经常看《杂文月刊》。可能是由于叛逆心理的缘故,我们对社会上的事情也有自己的看法,而杂文这种语言比较犀利的文章正好表达了我们心中的一些想法。我打算暑假读一些古典文学,如唐宋诗词,还想重读一遍《红楼梦》。以前虽然读过这本书,但读的只是情节,现在重读则要特别关注其中的诗词,要好好体味一番,这样可以提高我的古文水平。”
与单亚飞同班的王媛同学则说:“我以前曾看过很多文学类的书,现在对科普类的书也有了兴趣。”她现在正在读一个美国人写的《几何学的故事》,主要是讲数学的历史。她说,学校的理化课只是讲一些公式、原理,比较枯燥,而这些书则借一些小故事激发了我的兴趣。她还看过霍金的《时间简史》,“由于这本书讲的是物理学最前沿的知识,一开始读时有些吃力,幸好父母都是物理专业的,读不懂时就问他们。就这样,我慢慢读懂了这本书,而且读了两遍,领悟到了比以前更深的知识。”
张晓梅老师特别提醒说,家长在引导孩子读书的问题上存在的误区之一就是急功近利,认为孩子看书就是为了提高作文成绩,所以给孩子买很多作文书。但孩子不愿意看,也就起不到任何效果。知识是慢慢积累的,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要从长远着手,让孩子广泛地涉猎,读高层次的书,同时不要仅限于某一两个门类。读书对孩子的成长起作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指望一蹴而就。
现当代文学研究专家、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孔范今认为,在暑期阅读中家长给予孩子充分的选择权是具有当代意识的表现,但家长也不要因此而袖手旁观。家长应当将孩子的暑期阅读视作其整个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环节,并在心中形成一个阅读选择的最佳区域,那就是取法乎上的高层次文化之旅,即古今中外名著等。因为当今低劣文化的无孔不入,给学生的选择制造了诸多迷障。而学生一旦误入低层次甚至黄色文化之中,往往难以“迷途”知返。所以,家长虽不应以居高临下之势对孩子颐使气指,但却必须以一个“阅读助理”的身份给孩子提出良好的建议与参考。当孩子选择了优秀阅读书目时,家长要给予及时的鼓励,这可以让孩子更好地确立阅读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如果孩子选择不当,家长则应当和颜悦色地提出建议,进而共商最佳的阅读书目。
家长扮演什么角色?
暑假期间,家长与孩子同去书店,成了泉城一道美丽的人文风景。在泉城路新华书店,记者看到一位年轻的母亲与三年级的女儿每人捧着一本书正在仔细地看着,并且带着小椅子和水壶,俨然一副有备而来的架势。这位年轻的妈妈是《山东青年报》的编辑菅女士。她说:“原来孩子一直迷恋看电视,心总是很浮,好玩。后来我就果断地采取措施,不让孩子看电视,每周末抽出一天时间带孩子来书店,并带着水和凳子,让孩子沉浸在书的海洋里。起初她很不习惯,我就介绍她看《哪吒传奇》,因为电视上曾经放过这部动画片,慢慢地激发她的兴趣,把她往书上引导,并告诉她读书比看电视更优越的地方,后来又推荐她看《封神演义》。这样,让她从被动地看书到主动地看书,从看小人书到看文学名著,从看中国的古典名著到看外国的文学名著,逐步深入。现在孩子对读书已经很有兴趣,床头、窗台摆满了她爱看的书。现在我几乎每个月给孩子买200元左右的书,不限制种类,随她挑选,有时我也推荐一些书给她,如《希腊神话》、《安徒生童话》,培养她的文学素养。无论孩子将来是否能够成才,让读书成为她的爱好和习惯,让书籍成为她终身的朋友,让她在书籍中享受宁静,享受乐趣。我觉得这才是我送给她一生最重要的礼物。”
菅女士还非常重视与孩子的交流。她认为在引导孩子读书方面,家长的作用非常重要。首先家长要沉下心来,喜欢读书,多和孩子交谈。而有的家长却认为读书是孩子自己的事,与家长毫不相干。试想,父母整天在电视机旁看电视,怎么能使孩子不心猿意马呢?所以,家长应该参与到孩子读书过程中去,多与孩子交流沟通,讨论书的内容,交换读书的收获,引导孩子感悟书中的内涵,培养他们读书的兴趣。
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于艾香同样非常重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读书交流。她不但将一些好书推荐给自己的孩子,而且自己也读,读后还与孩子一起交流,谈各自的体会与感受。她说,大人不能低估孩子的阅读能力,更不能只将其视作一个小孩子,而应当共同站在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上,对孩子所谈的有价值的读书感想,家长要及时表扬,以激发其继续读书的热情,孩子才能更有兴趣。
一位前来泉城路新华书店买书的县城教师告诉记者,他非常重视学生的暑假阅读,这次就是专门来为学生买书的,而且所买的书,多是经过学生讨论后决定的。他认为,学生喜欢读什么书,怎么读书,主要应该顺应他们自身的兴趣特点,不应强求。如果硬让中小学生阅读一些他们不感兴趣的书,读书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反而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苏静老师还提供了一种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她说,家长不妨支持孩子自办一个“阅读沙龙”。这么长时间的假期,他们在家里会感到孤独的。让孩子们集合起来,共同商量读什么书、怎样读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爱看的书,大家相互推荐,一起阅读,一起谈读书体会,自然会兴趣盎然,收获多多。
山东省教科所研究员陈培瑞认为,我们现在整天说要构建一个学习型的社会,阅读便是其核心部件,学习型的家庭则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基于这样一种思考,阅读就不能单是孩子的事情,而也应是家长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如果说孩子上学时段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有一定困难的话,那么,暑期则是构建学习型家庭的最佳机会。所以,在我们大谈孩子暑期阅读之时,家长的阅读,特别是家长与孩子的共同阅读,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国家级督学、研究员张志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暑期学生的阅读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暑假当是学生放松心灵的时段,但放松既不能过分放纵,也不能变成平时课堂学习的延续。有的学生认为千盼万盼的暑期既已到来,就可以与学习作个决然的告别;家长也认为孩子忙了一个学期,理当彻底放松一下。其结果是,孩子打游戏,上网吧,朋友聚会,疯似地玩,甚至终夜不归。不仅一个假期一无所获,就是开学之后好长时间也不能将野性奔驰的心收拢到学习上来。另一种情况则与此相反,有的家长利用暑期为孩子拼命地“大补”,孩子有了做不完的各种各样的习题练习,参加不完的名目繁多的培训班。孩子非但没有享受到假期的快乐,反而感到另一个更加紧张的学期开始了。暑期让孩子进行有效的阅读,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孩子上学时由于功课太紧,本应阅读的优秀作品多与自己擦肩而过,借助暑期这段相对宽松的时间,愉快地阅读一些名家名篇,感受精神漫游的幸福。这既是一种高层次的放松心灵之举,也是培养其阅读兴趣的良好机会;既没有与学习生活割离,又能够远离浮躁,走向宁静与适然,真的是取得了鱼和熊掌可以“兼得”的收获。
(陶继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