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里,母亲要承担更多的教育孩子的责任,而女性的许多性格特征却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发展。
例如,女性的认真和细心,反而限制了孩子自己的感觉功能和组织能力,孩子一切都依赖母亲,自己则丢三落四、粗心大意;女性的勤劳忍不住要对孩子的一切包办代替,而使孩子的动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极差;女性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使孩子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女性的敏感、紧张,对孩子身体和学习的过度关注,容易使孩子变得神经质;女性的唠叨让孩子失去了自信心和自己的价值观……
在家教中,很多做母亲的实在太“勇敢”太“能干”,经常犯“爱心”的错误,她们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做一切,过分照顾,过度保护孩子。
这种过分保护、过分关注的母爱,实际上演变成了一种专制,会严重地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现代心理、教育、社会科学的研究以及大量的调查表明:家长的“过度保护”恰恰影响了孩子健康人格的教育和培养,也扼杀了孩子创造的灵性,窒息了孩子自主发展的精神。由此培养出来的孩子依附性强,很难具有努力探索以及解决问题、迎接生活挑战的能力。在青少年期甚至在儿童期,就会表现出许多不适应症,就如我们现在做老师、家长的常常会感觉到现在的独生子女身上有许多毛病:如娇生惯养、倔犟、任性,在家像条龙,在外像条虫;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自立意识差,依赖性大,做事被动、消极、胆怯,显得十分幼稚,表现出某些不适应年龄特征的行为,出现心理倒退现象;适应新环境能力差,自私,只求别人照顾,不会关心他人,社会责任感弱,情绪波动大,易走极端等等。我们忽视了孩子们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面对困难、挫折的拼搏是在完善、锻炼自己。
其实,在家庭教育中母亲适当示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如果你老是在孩子面前无所不能,那孩子成长的动力在哪里?这样的孩子依赖性就很强,特别是男孩,长大后会有许多的障碍无法跨越。有时不妨在孩子面前示弱:孩子,母亲需要你,你能帮母亲吗?须知,母亲的需要才是孩子成长的动力。
星期天,我们家经常会进行郊游、爬山等活动。带儿子爬山的时候,碰到一个很陡的坡,儿子站在前面犹豫不前,我看了就会试探着说:“儿子,妈妈有点不敢过去,你敢吗?”于是,儿子回过头看看我,然后小心翼翼地走过去,我会在后面牵着他的手,实际上,他根本没什么危险,但是这种换位的感觉绝对不一样。终于走过去了,我长叹一口气说:“儿子,今天要不是你,我真的不敢过呢。”儿子马上得意地说:“没有我在,你就不敢吧。”而且隔几分钟说一次,可见多么得意。这样对他实际上是一种很好的锻炼,让他意识到自己是个小大人了,可以独立做事了,有时大人反倒需要他的帮助,他也有责任为父母效力了。
确实,有时候母亲适度地表现自己弱的一面,孩子反而能更快成长,有时你不妨做伞下的一株小草,而让孩子为你遮风挡雨,这样的孩子长大才会坚强,才会有力量,才能顶天立地。
作为母亲要真诚地关注孩子的喜怒哀乐,把孩子成长中的一点点进步都挂在心上;她不仅关心孩子的身体状况、学习成绩、能否考上重点学校等,而且对孩子的心理、思想、品质、个性有足够的了解,并能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意识地帮助他改掉缺点,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引导孩子修身养性,做到自信自强,脚踏实地,发奋努力,走上健康而快乐的人生之途。而这些都需要母亲们加强学习并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