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鸿羽教授认为,每一个孩子的性格、气质、思想基础、心理活动都不完全相同,因此,根据孩子的气质、性格、思想水平、心理状态和所犯错误的程度,可以分别采取不同的批评方法。
暗示式:通过表情、声调、眼神等使孩子认识到错误。
商讨式:不直接批评,而是以协商的口吻对孩子说,“这样做是不是不对?”“你觉得这样可不可以?”平等交谈可以让孩子感觉到善意,乐于接受。
交换式:和孩子谈话时,有意识让孩子站在家长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加深对自己问题的认识。比如心平气和地问孩子,“如果我像你那样做,你是我的家长,你该怎么办?”
自责式:“是我对你关心不够,没有及时发现你的这个毛病……”“我也有许多做得不好的地方……”家长在批评孩子时以自责的口气,首先承担教育者的责任,引起孩子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心甘情愿接受批评。
对比式:根据孩子的错误,举出相应的例子,让孩子进行比较,从而认识自己的错误。选择的例子必须真实可信,让孩子感到亲近。既不能离孩子的生活太远,又不能总拿孩子的同学说事儿,用“你看人家如何如何”这样的句子、语气让孩子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容易反感。
爆炸式:有些孩子对错误不在乎,觉得是小事一桩。这时,家长可以采取爆炸法,使孩子震惊,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突如其来的强烈批评可以使孩子印象深刻、从而猛醒。
过渡式:对有些粘液型气质的孩子和自尊心极强的孩子,可以采用过渡式。批评之前先和孩子聊聊家常,让孩子说点学校的事、好玩的事,在融洽的气氛中开始批评,孩子易于接受。
勉励式:用勉励的口气和孩子谈话,孩子接受的不只是批评,而是受到了勉励,从而产生改正错误、使自己更完善的决心。
比喻式:不直接批评孩子,而是采用打比方的方式,让孩子自我对照,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种方法可以消除孩子的疑虑和恐惧,自然地接受教育。
批评虽然谈的都不是优点,但是运用好了也能起到调动孩子积极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