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的适时性
常州市武进区嘉泽中心小学 王建伟
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深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应用电教媒体,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必须注意电教媒体使用的适时性。就课堂而言,媒体出示的机会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媒体的使用效果,从而影响整堂课的效果。教师设计使用的媒体时机,可根据课堂教学环节、教学需要和学生思维特征多方面来考虑。
一、根据教学环节,设计时机。
一堂课有个好开头,是上好课的首要条件。利用电教媒体把学生难以见到的事物展现在他们眼前,增加感性认识,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古诗《枫桥夜泊》,如何让学生理解开头二句“月落乌啼霜满天,讲枫渔火对愁眠”呢?教学之前,先让学生想象诗人深秋夜晚停泊在江边的画面,再出示课件,让学生看着月亮西沉,到处是秋霜,江边的枫树迎风摇曳,渔船上的灯火忽明忽暗,偶尔还听到几声乌鸦的叫声,诗人独自一人斜卧在船头。为导入后二句诗句的教学创设情景,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境。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认识事物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设计好电教媒体时机,能帮助学生快捷、准确地掌握新的知识。以《北大荒的秋天》一文为例,课文的重点是北大荒的秋天非常的美丽。那么怎样来突现这样一个美丽的盛景呢?学习课文介绍后,再来对照课件,学生就能感受到天空一碧如洗,流云五彩斑斓,小河清澈见底,原野热闹非凡。北大荒的秋天是多么的美丽就都展现在学生的眼前。
二.根据教学需要,把握时机。
电教媒体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确定的。媒体的演示时机,应和教学需要有机结合。整体感知课文,包括对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的感知和对直观形象的事物感知。如能借助录音、录像、投影媒体,则可多角度地引起学生的感官兴奋,增加感知强度,使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感知课文。例如:教学《石头书》时,教师提出石头书有什么独特之处?从石头书中可以看出什么?有什么用?随即播放课件,引导学生从“石头一层一层的”,“这书上有字”, “这书上有画”等词句对“石头就是书”加深感受;通过“雨痕”、“波痕”、“矿物”、“化石”等词语,感受石头书中的文字和图画。这样学生如临其境,对石头书有了感知。而后再通过几千万年的地质变化,让学生明白可以从石头书中了解哪儿埋着煤炭,哪儿藏着矿石。这样学生就知道石头书用处大,它里面的学问还真不少。
感知课文后教师应精心设计,利用电教媒体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解决教学中的疑点和难点。例如《第八次》这篇课文,哲理性很强,课文重点使学生悟出故事所说明的道理,这也是本文教学中的难点。在教学蜘蛛八次结网时,恰到好处地出示课件,让学生仔细观察蜘蛛是怎样在风中一次又一次的结网,再联系课文中的词句指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虽然失败了许多次,但坚持下去你就会取得成功的道理。再联系到课文第四、五段故事的结果。领会布鲁斯王子“感动极了”,以及他怎么会抵抗成功的。如此举一反三,理解故事所说明的道理也就不难了。
三、根据思维特征,捕捉时机
启发式教育是课堂教学中的一大手段,它同样体现在电教媒体的使用时机上。学生想问题,会出现一时想不出的情况。这样,使用电教媒体会收到使学生思想豁然开朗的效果。例如:教学《雾凇》一文中的雾凇的形成时。为什么吉林市的雾凇那么美,全国闻名。原来松花江上游有一座丰满水库,使那儿的水汽很饱和,而冬天吉林的温度又很低,这饱和的水汽遇冷就凝结在树上,一层一层的形成了雾凇。这时,教师可设计雾凇形成的课件,这样清晰的演示,使学生一目了然,懂得雾凇是怎样形成时。为什么只有吉林市的雾凇那么壮观。
在课堂上,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越深刻,情绪越高昂,其思维就越活跃。捕捉这一时机,顺势运用电教媒体,可以使学生认识更深刻。如教学《西湖》一文时,学生理解了西湖的柔美后,再放录像,感受其声、形、色,体会作者通过一些词语把西湖景点的特点描绘得逼真形象,从而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听其声,见其形,学生对西湖的喜爱赞叹之情便再次激起。
要注意电教媒体使用的适时性,从实际运用的情况来看,实践中还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在运用中加以解决。
一、课件资料要贴切,切忌游离主题。
制作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基础。制作多媒体课件需要占用大量资料,制作前要对已掌握的有关资料进行认真筛选,不能随便拿来就用。首先要围绕主题选资料。制作课件前要注意收集一些与课堂教学主题相关、相近的音像、文字资料,然后按照脚本的需要对资料的内容进行分类、梳理、取舍,这样才能达到突出主题的效果。其次,要针对特点选资料。多媒体资料的形式很多,音像资料真实感人,图表资料直观明了,3D模型形象生动,掌握这此特点,有助于确定选择资料的形式。当然还要教师有一定的微机基础,用一些软件进行处理后才能达到好的效果。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选择多媒体素材,集图文、声像的综合表现功能,将有效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课件构思要严谨,切忌过分修饰。
选择好课件资料后,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来设计课件。设计课件时应从整体到局部通盘考虑,逐层深入,就像导演一样,在脑子里形成课件的基本框架,做到胸有成竹。同时,设计课件要虚实结合,主要画面突出显示,次要画面可以作为背景或搭配使用,使整个内容排列错落有致,避免纷杂拥挤。另外,制作课件要动静结合。动态画面使课件精彩动人,静态画面能给人更多的思索空间,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盲目追求动感,就会显得牵强附会。
三、课件画面要适量,切忌本末倒置。
多媒体手段具有很强的图文声像处理和演示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还能达到模拟真实的效果。一些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由于过分依赖这种手段,认为多媒体如此精彩,学生好奇心又强,看总比讲印象深、效果好,就大量使用图片、录像或动画资料,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在制作课件时,对于图片、录像或动画资料,要认真挑选,做到精而管用,该用的用得恰到好处,不该用的坚决舍掉,切勿因引用过多的图文资料而削弱了教师讲授,把教师要讲的内容变成了旁白解说,甚至整个教学过程相当于观“图片展览”,看“录像剪辑”,欣赏“动画片”,学生听着热闹却不知说些啥,看着华丽却不知想些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确切地讲应该叫多媒体辅助教学,虽具有广阔的前景,但它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是一种形式,而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切忌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盲目、随意,甚至本末倒置。
四、教学节奏要适当,切忌走马观花。
多媒体引入课堂后,学生的主体性变得更为突出,但不可由此而淡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由于多媒体课件呈现信息的速度快,教师容易不自觉地加快课堂教学的速度,忽视与学生思维节奏合拍。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善于控制教学节奏。何时使用多媒体,使用多长时间,何处该精讲细练,教师都应该准确把握,避免课堂教学节奏过快,变成了“走马观花”式的教学。
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电教媒体运用的适时性不容忽视,精心安排电教媒体使用的时机,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